司马光之所以说“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更多地不是反对“理财”,而是批评王安石理财新法在实践中导致“头会箕敛”。出于对北宋立国总体环境的考虑,当时的治国精英罕有不重视财利的,而司马光更是其中善谈理财的杰出代表。司马光告诉皇帝:“于天下钱谷常留圣心,有熟知天下钱谷利害,能使仓库充实,又不残民害物者,并许上书自言。”(《钱粮札子》)他还说:“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财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已必豫焉。”(《资治通鉴》卷233)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依靠“理财”来治理天下的思想。
不过,司马光关于理财的看法,持有的是“静态取财”观,认为财政收入来源于相对缺乏弹性的农业,因而财富总量是有限的,不在民则在官。《宋史·司马光传》记载了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一段著名的对话:“安石曰:‘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这段对话充分反映出,在财政收入问题上司马光与王安石分别持有针锋相对的看法。
司马光的“静态”取财观,充分体现在他所说的“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就是说他认为财富总量是有限的、静态的。虽然他也认识到“农工商者,财之所自来”,因而提倡“养民”与培养“税源”,但不认为主要来自农业的财源会大幅上升,也不认为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措施来实现国家与民众财富的共同增长。在他看来,由于能用来承担财政征收的经济剩余是有限的,所以“为国理财”的最好方式是“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论财利疏》),政府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强本节用气”。
【本篇书摘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

《财政中国三千年》 刘守刚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7月 定价:138.00元
《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财政”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从政治视角来透视中国历史上财政领域的人物、事件与制度的因果关系,相信一定能够让你对财政史与民族史有一种整体的把握,并能够理解许多有趣的历史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