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 多视角切入,多年龄段参与|江南古建巡礼

  2021年“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以下简称“江南古建艺术季”),将于2021年7月9日在上海宝山智慧湾科创园开幕。本次展览为期两个月,至八月底结束。

  本次“江南古建艺术季”由上海市宝山区文旅局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共同主办,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与上海智慧湾科创园协办,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将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季将以江南古建为主题,邀请建筑、艺术、文化遗产、教育,以及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各个领域和学科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合作,在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展示、活动等丰富项目。

  整个“江南古建艺术季”由六个部分构成:展厅部分,从古建知识和当代艺术两个视角切入,包括建筑体验展——“江南寻宅记”与艺术展——“重访与对话:寻找江南的另一种可能”两个分展览;园区公共区域则由数个竹艺公共装置和大型墙绘活动“百名儿童画江南”构成;此外,在艺术季期间还有艺术系列课程、工作坊和江南古建绘本等相关公共教育延伸活动。艺术季旨在邀约儿童青少年及更广大的社会受众一同参与,使其进一步了解江南古代建筑的知识,体验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智慧,理解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最终帮助我们加深对自身和当代社会的认知。

  知识体验展与艺术展相结合
  多媒介呈现 多视角切入 延展对于古建的多维思考


  本次“江南古建艺术季”有别于传统的古建展——以历史性知识为主的铺陈——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艺术的精神维度、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角度、青少年受众的互动性视角等,以期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呈现,让更广大的受众真正参与到艺术季之中:了解与保护江南古建、传承营造技艺、认同民族精神。不在照片与回忆里想象,而在现实中触摸与体验。 

  精巧雅致的江南宅院里,总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马头墙因何而来?栩栩如生的木雕、石雕、砖雕纹饰,想告诉我们什么?一座江南古宅,木材使用有何讲究?天井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装门槛?建筑体验展“江南寻宅记”作为一个寓教于乐的综合性展览,从这些具体而日常的实用点切入,以古建材料、古建工具、古建技艺、古建结构、古建保护五个板块展开:图文并茂的知识讲解,古建结构、部件和工具的实物展示,江南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和器物,参与性极强的古建拼图游戏,再辅之以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影像资料、3D动画、VR互动体验等等,多维度可感知地为观众呈现出江南古建的历史、江南人的生活空间与文化风貌、古建保护的现状与每一个人在传承中的使命。 

  艺术展部分则以“重访与对话:寻找江南的另一种可能”为题,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呈现今天的艺术家如何就江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形态和趣味展开独具特色的创作。五位受邀艺术家丁文父、邵仄炯、杨泳梁、周仰、陈汉煜,他们的日常工作与时间分别聚焦于雕塑、绘画、新媒体、摄影、插画等各种不同媒介领域。他们的创作主题、形式、材料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对于江南这一话题的涉及,表现为研究和继承,也有借鉴和发扬。 

  丁文父将观赏石“切上一刀”,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线面关系和空间结构,也会将一顽石升华为艺术之物,从而赋予更多的精神内蕴”。邵仄炯立足于传统绘画的媒介,尤其是以韵取胜、内敛含蓄的江南山水画,却在山水创作中“融入西画讲求色调、复色、补色等关系”的现代观念。杨泳梁自年幼起就接受了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教育。他以传统山水画的构图与笔触,拼贴出一幅幅乍看之下与山水风景无异,实则充满后现代异化感的摄影拼贴作品。周仰“不朽的林泉”系列以园林为景,“让目光透过物质的、现实的世界,去搜寻隐匿其中的另一个时空。”陈汉煜融合传统与当代的绘画风格为本次艺术季创作了同题绘本《江南寻宅记》。从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对话,并对其展开创造性的反思。

  流动的江南古建“博物馆”
  多年龄段参与 让枯燥的古建传承活起来


  本届“江南古建艺术季”远远不止停留在展厅之中:竹艺公共装置、艺术系列课程、工作坊、百名儿童画江南等丰富的延展活动强调多年龄段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古建传承不仅仅是一种严肃的说教,而是可体验的生活中的趣事,真正的让古建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在工作坊与艺术系列课程中,老房子背后的“手”护者将亲临展览现场,手把手教观众朋友们一起体验传统营造技艺。墨斗、鲁班尺、刮刨、凿子等等有趣的传统木工工具在这些老匠人的手中宛如魔术,搭结构、砍方刨圆、雕花、套甲…… 通过传承千百年的工艺手艺,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古建知识的普及,在传统村落没落的时代背景下,为后人留住一脉乡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