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熊月之: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

  上海的移民人口中,差不多有80%是江南人;江南地方的众多知识精英,早已汇聚于此。比如,活跃在上海的共产党人,像陈独秀、陈望道、瞿秋白、恽代英、张闻天、张太雷、陈云、柯庆施等大多是江南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地方党组织,有时候统管江苏、浙江地区,也包括安徽的一部分地区,主要是沿津浦线一带。

  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还会发现,活跃于上海的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瞿秋白、周作人、茅盾、沈尹默等,也大部分为江南人。

  自两晋特别是隋唐以后,江南地区就是中国思想文化最为开放、开明、活跃、灵动的地区。明末清初,中国兴起引进西学热潮,最突出的代表徐光启(上海)、杨廷筠(杭州)、李之藻(杭州),三人都是江南人。他们没有因为那些学问来自西方,就漠视、轻视甚至仇视,而是认真分析,虚心学习。此外,苏州人王锡阐,安徽人方以智、梅文鼎,都立在引进西学的前沿。

  徐光启提出的“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先必翻译”,是对待西方文化较为理性的态度。近代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赵元益、丁福保等江南知识分子延续这一传统,走在引进西学的前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文化运动研究、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延续的正是这一传统。

  所以说,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上海红色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演进的。

  Q4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这么开放、开明,是不是与江南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结构也有关联?

  熊月之:

  江南地区自然禀赋较好,气候温润,山川秀美,水域众多,河渠纵横,物产丰富,人民聪慧灵活。六朝以后,北方人口持续南移,治理水患能力大为增强,江南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江南地区的自然禀赋差异性大、互补性强、自洽度高。这里地形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湿地,有的适合种粮,有的适合种棉,有的宜于养蚕,有的宜于种茶。物产的多样性,显然有利于商品市场的形成。明清时期的江南已经形成一个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有着充分市场的经济结构,湖丝、松江布更是名满天下。

  现在来看,还有一个有利的因素,即江南地区有江(长江)、河(运河)、湖(太湖)、海(大海)四大水源,便于一体化,也易于走向世界。依赖这四大水源,江南地区内外沟通便利,徽州人走出了大山,宁波人、温州人闯向了海外。

  自古以来,中国沿海人都颇具开放精神、开拓意识。从山东的齐国商人到福建的泉州商人、广东的香山商人,都有从事海上贸易的传统。公元1292年上海建县时,据说全县人口有一半与海上贸易有关。

  “住得很近”点明城市的集聚,“反复地谈”强调交流与升华

  Q5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是上海的成功之道。从您的观察来看,近代上海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敢“创”、敢“闯”的特点?

  熊月之:

  仅就创新品格而言,可用我们党初创时期的两大特点来说明:

  一是思想创新。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是在上海酝酿、产生的,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在上海发生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批判无政府主义,可以说是最具思想深度的创新。

  1922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这部党章规定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中心是建立严密的各级组织、加强党的纪律性,具有界标性意义。

  192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问题,规定党员三人以上需成立一个支部,将党的最高领导人由委员长改称总书记、各级党的领导人称为书记,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活动方式创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央机关长期设在上海,并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

  比如,确立“机关社会化”原则。党的各级机关大多分布在商店、住家、医院、写字间等极为普通、毫不起眼的房屋中。最早建立的政治局联络点,就设在同孚路柏德里700号,那是一幢两楼两厢房的石库门房子,工作人员将其称为“中央办公厅”,周恩来、邓小平几乎每天要到这里来办公。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一度设在浙江路清河坊,其楼上为机关,楼下是一个杂货铺。

  又如,住在机关和来往机关人员的穿着、言语、活动等,都要求符合公开的身份。住家要夫妻二人,进出人员也不能太多;与共产国际的联络点对外是一家古董店,这样外国人进出不易引起怀疑。这些都是从上海城市实际出发,有效利用上海城市特点,巧妙进行革命斗争。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