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熊月之: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

  Q6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上海面积不大,却一直被国人誉为“大上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座城市能合作、善包容。在这方面,又有什么经典事例?

  熊月之:

  这可从陈独秀与上海的关系谈起。陈独秀是安徽人,在1920年创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之前,至少有六次进出上海和在上海居住的经历,其中有两次是因被他处所不容而来上海的。

  一次是1913年,陈独秀在安徽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乱军逮捕,差点遭到枪毙。幸得众多友人营救,才得以逃亡上海。另一次是1919年,陈独秀在北京城南新世界游乐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关了三个多月。获保释后,在北京无法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决定移居上海。

  对于上海城市的包容品格,陈望道有一段话讲得很生动。他说,自己与陈独秀、施存统、沈玄庐等人,都是因为思想激进、宣传新文化,为他处所不容,但上海可以包容这类人物,“我们几个人,是被赶拢来的”。大家住得很近,经常在一起,“反复地谈,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

  “赶拢”两字,极为传神;“住得很近”,点明了城市集聚的价值;“反复地谈”,指的是思想交流、交锋,包括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交锋,也包括与戴季陶等人从一度合作到分道扬镳。

  这是一个明晰概念、廓清边界、辨明是非、权衡利弊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创新、理论升华的过程,也正是上海被称为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之重要原因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建设“五个中心”,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上海坚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近些年,上海所倡导的一些做法或目标,如“两张网”“四个宜”“五个人人”等,都是上海城市品格的生动体现。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夏斌】



《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志馆 主编
熊月之 著
定价:88元




《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马婉  张鼎  著
定价:100.00元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