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见证真实的“山海情”

    但课题组调研发现,“第一书记”驻村期限一般为2—3年时间,短期的驻村帮扶难以应对持久性的扶贫脱贫工作,有些村逐渐产生依附心理。从长远角度,我国扶贫过程中不仅要向贫困村提供物质资源,更要注重贫困村内生人力资本的培养。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物质增长,更取决于是否形成有效的经济组织,而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需要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加强培育内生领导力,重点挖掘培养优秀的村内带头人,组建一支有责任、有干劲的能人队伍,从制度上促进贫困村内源发展,加强村庄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村庄内生动力,建立一支乡村振兴任务人才队伍。

非农就业与贫困脆弱性
    在电视剧中,以白麦苗为代表的涌泉村女性,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到福建莆田打工,通过自己的勤劳肯学成为了村里第一批改善经济情况的人。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就业脱贫是我国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手段。有些地区创造了“家门口”就业岗位在减贫益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贫困户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增收来源,有些地区通过劳动力培训引进企业和创造社区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扩大本地就业,同时通过区域协作等方式组织劳务输出。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非农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0.9%。课题组通过对东中西三地调研发现:江苏沭阳县以特色产业带动就业扶贫,样本中60%的农户选择参与非农就业;河南兰考县引进富士康、恒大、正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四川凉山州的盐源县与甘洛县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计划,鼓励贫困户参与非农就业。

    课题组从脆弱性视角,以沭阳、兰考以及凉山州的盐源县和甘洛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地区非农就业扶贫的相应影响,并得出了一些研究结论。

    什么是“贫困脆弱性指标”?

    课题组釆用了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贫困脆弱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对贫困的事前预测,通过识别个体或者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来区分贫困状态,脆弱性研究有助于政府提前预测在未来陷入贫困的家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扶贫策略,且脆弱性不仅是贫困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是造成贫困和赤贫的重要原因。

    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

    已有研究表明,非农收入对减缓贫困具有重要作用。学者研究发现非农就业具有提高农业家庭收入从而减少农村贫困的潜力,并且农村非农企业和农村贫困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密切关系,近年来非农企业雇用劳动力的工资超过了当前农村的平均工资水平。

    另有学者研究发现,参加非农就业活动的农民比不参加非农就业活动农民的平均脱贫时间明显更短,并且效果更稳健,也有学者认为非农就业在吸收不断增长的农村劳动力、减缓城乡迁移、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和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从农户的内生性角度分析,由于穷人的收入来源往往是低收入的非农业,并且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对整个地区的非农就业水平有很大影响,因此,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地区农村金融的能力至关重要。有学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发现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这部分农户更易脱贫。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源泉已由过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变为劳动报酬性收入,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高城郊农民收入水平,参与非农就业的城郊农民收入比未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户高59%;有学者认为非农就业比农业种植对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有效,并且非农就业对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改善效果更加显著。由于非农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部分,各地政府应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并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课题组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结论:一是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以及应对2020年后相对贫困问题,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非农就业,非农就业能够显著增加家庭收入和减少贫困,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二是参与非农就业既提升了农户的内生动力,其可持续性也巩固了脱贫成果。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降低非农就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强职业帮扶培训,让贫困农户能有一技之长来防止返贫。三是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进程。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不能吸引当地低收入农户在企业就业。中国应探索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引进优质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异。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