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鲜活展现了扶贫工作的艰苦卓绝,在豆瓣获得了9.4分的高分。在艺术作品背后,真实的扶贫研究更值得人们关注和学习。
2015年以来,《决胜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跟踪评估研究》一书的研究团队辗转贵州、内蒙、安徽、四川、河南、江苏、广西、青海等地20多个贫困县的百余个贫困村,和扶贫第一线的扶贫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和贫困户深入交流访谈,入户调研近千户,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也为后扶贫时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书记”与扶贫工作 在电视剧中,黄轩、郭京飞等人扮演的扶贫干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没有这些深入基层的干部,就没有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现实生活中,中国的干部下乡帮扶实践则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沿革与发展
作为一项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作制度,中国的干部下乡帮扶实践已经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早在计划经济年代,干部包村制度就已经应用在中国农村治理问题上。但当时的包村驻村制度主要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政治目标为导向,尚未体现出明显的扶贫驱动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制度性的变革带来的红利和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脱贫效应。但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基础较差、自然禀赋不足的西北、西南地区及其他革命老根据地、偏远山区及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发展动能不足,导致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中央开始加强对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的重视程度,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地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形成了专门化的政府扶贫治理模式。干部下乡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恢复并不断完善,从政治统治演化为乡村治理,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市县也响应党中央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工作小组,建立起分级负责的行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并首次明确提出各有关部委要合力解决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要求各部委选派身体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优秀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定点轮换常驻,保证定点扶贫即东西扶贫协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各机关单位积极响应,选派干部下乡直接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1994年,国务院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并在县级层面上强调各省(区)、地(州)、市要挑选精明强干、吃苦耐劳、联系群众的干部到贫困县,配好配强贫困县的领导班子,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中对定点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作出详细的部署。1996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也肯定了各级党政机关派遣工作组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帮扶,为决定将党政机关干部下乡的帮扶形式制度化,形成一种长期正式的工作制度。199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选派干部下乡扶贫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具体的选派、考核、管理等问题,在随后的10多年中陆续颁布了相关文件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落实。
2013年以来,精准扶贫方略成为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线。精准扶贫的“六大精准”要义中提出了“因村派人精准”,这也体现了在攻坚拔寨时期,下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的关键力量。2015年4 月,国家又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实现全国所有贫困村及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全覆盖,解决好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为贯彻“因村派人精准”精神,确保各项政策精准帮扶,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工作的通知》,对全国12.8万个贫困村和5768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14.38万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增强,派驻“第一书记”工作上升到了全国层面,并得到规范化指导。
“第一书记”作为核心力量嵌入基层组织,成为衔接国家帮扶力量与社会帮扶力量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第一书记”以政治嵌入的方式,在选派、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及管理考核机制等方面为贫困村的贫困治理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并向基层输送了组织资源,通过重塑基层治理主体,激活党组织建设,从而增强组织凝聚,实现村庄内生动力培养;另一方面,“第一书记”通过个人社会网络资源,以社会关系嵌入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并积极搭建村庄的社会网络,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书记”的人力资本对村集体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农村相关的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基层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第一书记”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对村集体收入增加具有良好的正向效应,且部分或完全通过资源获取这一中介实现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