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疆实录,为这段历史留下珍贵存档|《上海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实录(2010—2013)》




《上海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实录(2010—2013)》
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你看《山海情》了吗?”最近,一部讲述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建设故事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后大受好评,引发大众热议和关注,也让更多人得以了解“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治理机制模式。

    对口支援制度,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经多年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帮扶。2010年春天,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先后召开,决定组织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并作出决策部署。其后,新一轮援疆工作蓬勃开展。

    根据部署,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地区由原来的阿克苏地区的“一市二县”调整为喀什地区的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和巴楚县。新一轮上海援疆(2010—2013)三年来,确立了“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总方针,初步形成了“爱国爱疆、拼搏奉献、共创辉煌”的上海援疆精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动员、企业参与”的体制机制,构建了全社会参与的立体援疆格局。按照“立足对口地区,主动服务全疆”的基本思路,以喀什为重点,发挥上海优势,实现了与全疆在人才、文化、金融、产业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上海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实录(2010—2013)》,围绕上海自2010年至2013年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记录,在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十周年的2020年出版,为这段难忘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存档。

精彩书摘
    坚持民生为本,共享发展成果。上海新一轮援疆“交支票”“交钥匙”和“支持代建”“支持总包”等工程总量约200亿元,是历年援疆的数十倍。上海把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建设作为民生优先的任务,按照“因地制宜、整村规划、多种方案、尊重意愿、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后提供了20多种“安居富民”设计方案供农户选择,三年累计投入20亿元,到2013 年年底完成11.2万户“富民安居”房建设,累计约有50万农牧民受益。上海援建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连续两年获得喀什地区授予的“特殊贡献奖”。

    由上海援疆干部担任指挥长、上海市政设计总院集团支持代建的“十二五”新疆重大交通工程,全长233.6千米、投资119亿元的巴莎高速公路提前实现主线基本贯通。亚欧博览会各国领导人的主要接待宾馆——新疆迎宾馆改扩建工程,投资6个多亿,由上海建工集团承建、上海锦江集团牵头管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攻坚克难、优质高效、按期建设完成,得到与会各国政要高度赞扬。引进的绿地集团、上海万科代建的保障房建设也取得良好业绩。

    上海援建重要的“交钥匙”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可喜成效。根据当地的需求,上海在四县建设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的莎车县图文中心、莎车县综合福利中心、泽普县工业园区综合实训基地、叶城县维吾尔医医院、巴楚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5个“交钥匙”项目,由上海规划、设计、代建、施工、监理和审价审计,实现了“工程优质、管理优化、干部优秀”的成果,全部获得喀什地区优质工程“昆仑杯”,自治区优质工程“天山杯”和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奖”等省市及地区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项,其中,莎车图文中心获得了国家“鲁班奖”。这些设施的建成,填补了社会事业发展空白,成为喀什四县各族群众开展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此外,注重观念引入,注重建管并举,组织多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企业无偿为援建工程编制物业管理指导方案,并帮助当地和使用单位开展专项培训,促进建后房屋的长效管理。



    卫生援疆作为上海援疆重点,三年来,集聚上海全市卫生之力,不断创新机制和模式,真情真心、富有成效地开展援疆工作。主要包括: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援疆专项规划,明确任务,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有关援疆机制,组建以地区二医院为龙头、依托上海卫生人才和技术优势、辐射四县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发展的地区二医院医疗联合体等等。其间,上海医生和援疆设备已使60多万人次患者得到了诊疗。上海的卫生援疆工作,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对口援疆工作会议上,得到了国家卫计委领导高度赞扬。
上海在援疆规划中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以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和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工作包括: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加定向招生名额,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推动喀什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援疆。

    ……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