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创新和演进逻辑有什么规律?经济制度如何影响居民、企业和国家?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道根撰写的《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稿》,全方位展示经济制度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细致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演变的脉络,为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稿》 张道根 著 定价: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1
一位学者数十载潜心研究经济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一部中国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述 一条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理论之路
作者简介
张道根,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曾任上海社科院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计委总经济师兼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
出版《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相关机制的系统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比较》等专著,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以下内容摘自《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稿》第五讲“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中“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部分
从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机制看,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演进,市场经济体制是更适应生产关系复杂化和社会分工协作深化的经济体制。无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还是中国经济发展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都充分表明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坚定不移走市场经济改革道路。从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制度创新。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变迁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奇迹。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尚未成功,推进创新发展和有效率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成。改革越往深处走,碰到的利益刚性越强、矛盾冲突越多,很容易出现制度僵化、扭曲、锁定,迷失本来想清楚的方向,甚至绕着弯子走回头路,导致改革进入死胡同。尤其是要防止改革结果南辕北辙,偏离市场经济目标方向,落入以权力为核心的行政性市场体制陷阱。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是渐进的试错式的制度创新,各种各样制度创新允许基层先试,但最终成效如何、可否扩大推广、能否成为正规制度,要靠上级领导乃至中央确定。中国改革开放看似由下而上、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的群众性制度创新探索,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权威尤其是主要领导人及领导层指引、鼓励、支持并推动的结果。重大改革目标蓝图和基本原则,都是中央层面制定的,总体上清楚的。比如,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必须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必须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等。概括地讲,中国改革开放实质上是用权威主义行政手段,通过鼓励基层制度创新,促进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竞争包括地方各级政府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竞争,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由于在走向市场经济制度的演进过程中,权威主义统领、政府力量强大、行政权力举足轻重作用,对中国市场经济往哪走、怎么走、走的路径和方式等,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尽管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从运行机制看,似乎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市场经济没有多大差异,但是,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还未能发挥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自上而下的党政部门又给市场体系和微观主体,不断增加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有形或无形的审批、认证、许可、管制等。随着市场规模、市场边界范围、市场体系、市场交易持续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规模(包括准政府的事业单位)越来越大,对市场干预的范围、程度、方式等也更大、更深、更多,地方和部门行政性分割和垄断有增无减。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权威主义统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危险是过多的行政干预,必须始终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