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的内涵是什么?经济制度创新和演进逻辑有什么规律?经济制度如何影响居民、企业和国家?

《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稿》 张道根 著 定价: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年01月
本书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入手,阐述经济制度的内涵、供给与需求,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把握其演变的规律,洞悉其演进的趋势,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权和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例,全方位展示经济制度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浙江组组长】
傅晓:是什么决定了繁荣还是危机 从西方主流经济学出发,人口、资本、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因素,而把制度视为外生变量,仅仅研究经济短期均衡。但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若干个短期均衡加起来并不一定就是长期均衡;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短期快速增长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西方经济学的两个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和资源稀缺性。如果没有秩序和规则,没有制度规范和约束,经济人做不到理性,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人口红利、资本效率、创新力量要发挥出来,必须有制度创新的保障,这是内生的力量。
创新的路径往往从边际制度的改革开始,就像中国的制度创新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时候,不顾客观条件疾风骤雨式的激进制度创新,往往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改革开放立足于中国国情,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从放权让利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不断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包括财政、金融、流通、分配等,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到政府、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之路,它保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西方经济发展史上也曾经有制度经济学派的崛起,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都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西方经济学家大都认为,西方的制度是“成熟的、文明的”制度,也并未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历史上的经济危机进行深入分析。“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缪尔森甚至提出,有美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和发达的科技, 像 1929 年那样的大萧条不会发生了。但是,2008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说明:西方的文明制度和发达科技仍然避免不了经济危机。虽然西方国家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指导采取了量化宽松等政策,但一轮又一轮的货币放水进一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在应对危机时造成了新的危机。显然,仅仅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绕圈子很难让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必须分析造成全球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在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上作出创新,这也是《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稿》带来的启示。
当下,经济全球化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秩序与体系面临空前冲击与巨大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和重大板块重组不可避免,全球经济治理秩序面临重构;二是全球大国经济实力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大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世界经济缺乏有力的协调领导;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结构与布局的内向收缩、区域性配置不会逆转,世界经济贸易投资网络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制度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成果需要认真继承,如市场经济制度和多边贸易规则;另一方面,要建立更高标准、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积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这就需要依靠负责任的大国政府来制定、维护规则和全球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