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鸳蝴派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传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间的桥梁,起过必不可少的承启作用。但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时,由于整个文坛非桐城谬种,即鸳鸯蝴蝶,被他们占领,只有把他们批倒批臭,才有可能树立起新文学的大旗,因此,当时的批判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批判的影响,而至今对鸳蝴派仍然抱着全盘抹煞不屑一顾的态度,那是错误的。因此《大系》编选了这一流派的许多作品,事实上给鸳鸯蝴蝶派平了反。
三、近代翻译文学的崛起,为“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说:“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的。”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产生变化的外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当时译介外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其实译介外国文学,近代时期早已开始。以译诗为例。过去译诗都使用四言、五言、七言、楚辞、古风等,在1918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已经尝试用白话写诗的胡适,开始用白话体翻译了苏格兰女诗人A.Lindsay的《老洛伯》,这是产生于近代时期的第一首白话体译诗,它在艺术方法上,对新诗的创作影响很大。进入本世纪后,科幻小说大量引进,侦探小说也译介过来。从此,创作的科幻和侦探小说也随着诞生。我国翻译外国小说的热潮,是从《茶花女》开始。《茶花女》作者小仲马的倒叙方式,被1912年出版的徐枕亚的小说《玉梨魂》首先仿效。西洋小说中有用第一人称自叙传形式、用日记或书信体写小说的。影响所至,符霖的《禽海石》,就是采用第一人称自叙传形式写的小说。徐枕亚的长篇小说《雪鸿泪史》,是采用日记体写作的。包天笑用书信体创作了小说《冥鸿》。恽铁樵的《工人小史》,仅仅记述两天的工作,但是作者用插叙的艺术手法,追述了工人的小史。这些都是突破传统小说的技法、学习外国小说的明显例证。在戏剧方面,由于直译西方剧本,在我国舞台上演出有困难,因此剧本的翻译,一般采用意译、编译或译述,便于观众接受。也有把外国剧本改编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剧本的,如1909年根据法国萨尔都的剧本《女优杜斯卡》改编为四幕悲剧《热泪》,在东京上演,效果良好。这种既翻译又创作的改编,至今仍在沿用。而且由于西方剧本的译介,从无到有地产生了话剧这个文学品种。因此在清末民初的译介外国文学,对繁荣我国创作有益,也为“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四、在编纂《大系》的过程中,发现了无数个“第一”。
除了本文已经提到的许多“第一”外,再集中举几个“第一”的例子:
(1)第一个既被改编成连台本戏上演(1913),又被改编拍摄成影片放映(1916)的短篇小说,是吴趼人创作的《黑籍冤魂》,发表于1907年1月29日出版的《月月小说》一卷四期上。(2)发表在报纸上的第一篇连载小说,是《申报》第二十七号上的《乃苏国奇闻把沙官小说》,时间是1872年6月2日。(3)第一批纯粹的白话诗,是发表在1917年2月《新青年》二卷六期上胡适的《白话诗八首》。(4)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业戏剧杂志,是1904年由资产阶级民主派陈佩忍(去病)、柳亚子等创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5)第一批开创外国剧本翻译纪录的,是1907年巴黎的中国留学生翻译出版的《夜未央》、《鸣不平》等欧洲现代戏剧剧本。(6)我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正式的话剧演出,是1907年春由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改编演出了《茶花女》。(7)我国第一部吴语小说,是出版在近代的《海上花列传》。(8)第一次发现长篇方言小说《海天鸿雪记》的作者,不是阿英所说的李伯元,而是二春居士。小说是随1897年创刊的《游戏报》单页附送的。(9)钱钟书认为1864年译的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等,是最早的译诗,施蛰存认为第一篇译诗应该是《旧约全书》中译本里的《雅歌》。(10)第一部欧洲文学名著输入中国的,被公认是林纾1899年译出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但是经过整理近代文学资料,发现1873年1月开始在《瀛寰琐记》杂志上连载的英国小说《昕夕闲谈》,才是最早输入中国的第一部欧洲文学名著。(11)创刊于1872年的《瀛寰琐记》,是我国第一本文艺杂志。(12)《指南报》是近代创刊的第一份文艺报纸,时间约在1880年左右。(13)近代第一种《伊索寓言》的译本,是出版于1840年的《意拾喻言》,“意拾”是粤语“伊索”的音译,是一位英国传教士为英人学汉语而翻译,书上对照排列了英语、汉译、国语拼音、粤语拼音四种。(14)在近代文学中,第一次形成了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性质完全不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