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社之宝010|通时达变的方志宝典:《中国地方志集成》

    编者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书店出版社与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巴蜀书社一起推出的《中国地方志集成》,反响很大,颇受好评。截至目前,上海书店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河北府县志辑》(全94册)等10种府县志辑,以及《乡镇志专辑》(全40册)、《山志专辑》(全47册)、《寺观志专辑》(全19册)、《乡土志专辑》(全27册)共4种专门志辑等,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中国地方志集成补编》,成为方志出版的重镇。本文为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著名方志专家傅振伦先生为《中国地方志集成》所写序言。



▲上海书店出版社至今影印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共14种)

    历史与方志,异流而同源。王守仁、章学诚有“五经皆史”,“六经皆史”之论,既可解释为六经是古代史料,也可解释为六经是古史的起源。《文中子》说,圣人述史有三:“《春秋》与《书》、《诗》也。”刘知几又分古史为六家。经书既是史学的起源,也是方志的起源。

    六经之作,起于上古。周置五史,其中有典籍及记事之官。列国诸侯也各有记事之史。其所典守的地理书与地图和记注的志乘、梼杌与春秋之类,都藏于周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职方掌天下之图。所以司马光《河南志·序》、马光祖《景定建康志》都以为郡书起源于《周官》所掌。近乎自然地理的《尚书·禹贡》和近乎人文地理的《山海经》已可证明方志的萌芽,由来已久了。后汉以来,有偏方载籍的“方记”如《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有左图右书的图经如《巴郡图经》;有地方杂记的《邺中记》、《荆楚岁时记》;有都邑簿的《三辅黄图》;有地理书志的《洛阳伽蓝记》,都兼具有史志的规模。隋唐以降,又有总志的编集。《诸州图经集》开其端,《区宇图志》、《元和郡县图志》踵其后。《太平寰宇记》更增加风俗、古迹、人物、姓氏、艺文、土产、四夷等内容,遂成为以行政地区为主的一方地理、历史、文献完整的记录,树立了后世方志的典范。

    是后,历代修志,从未中断,明清以来,方志继续撰集更有显著的发展,有大一统的总志,有统部的通志,有统部所属府州县等志。下至乡镇亦往往修志。清人公私修志有五千六百八十五种,且有出自名家之手者;民国志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种。法国、苏联有地方博物馆,而无地方志书。西方国家有地域地理志,而无以行政区划为主兼赅地理、历史、人物、文献的中国特有形式的方志。这种优异的文化传统是我国的骄傲,是值得自豪的。中国古今方志九千多种,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现存八千二百六十四种,不下十一万卷,占传世典籍十分之一以上,诚可谓汗牛冲栋、浩如烟海了。

    章学诚曾论地方修志,有二便,有三长。地近迹真,有裨信史。偌大数量的方志,真不愧为巨大知识宝库,其中蕴藏着大量学术研究资料,如天文气象、地理、自然灾异、经济、科学技艺、重大历史事件、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文物古迹、人物传记、文献掌故、社会民俗、外交、中外文化及经济交流等等自然和人文的科学数据,所以宋人司马温公称之为“博物之书”,明人方鹏指为“一邑之全书”,清人章学诚誉为“一方之全史”。其史料或不见国史及其它载籍,即便见诸国史而多是语焉不详者。所以,方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灿烂明珠!

    国家历史和地方志乘,语其功用,实是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记录,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还是古为今用、推动人类社会发达的凭借。它更能发扬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热爱家国的观念,使后世读者缅怀先民斩荆披棘,开疆辟土,辛勤劳动生产,缔造文明的艰辛过程,思有以发扬光大,进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由郅治之世,而更迈入大同世界,共臻繁荣昌盛之域。后汉荀况撰《汉纪》,说立典有五志,晋干宝续加阐述,唐刘知几又广以三科、八目,皆以史志资鉴,致用为主。《管子》则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韩诗外传》也说,“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他们概括了史志的实用价值及社会价值,可谓允当。方志之可贵,亦在于此。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