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被期待的写作者|《余事勿取》

    05 《余事勿取》这部小说里,故事的主线其实主要围绕着卫学金查出癌症晚期的最后三天,以及意外发生之后的余波和震荡,但在小说里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却有着很密的人物谱系和时代空间,你通过白描、倒叙和人物回忆等各种方式,勾勒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除了三个章节中的主要人物侯军、卫学金、卫华邦以外,其实书里也展示出了很多人的命运,有些个体的命运是有终局的,有些则是与主人公们有短暂的相交,比如有一个廖技术员,浙江人,因为老板跑路,索薪失败而借住卫学金家一晚,因为电风扇的事情,让好客的卫学金心生窘迫,却又无奈,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共情,可能是同为浙江人的原因。小说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和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侯军向姐姐索要母亲车祸的赔款,比如卫学金遇到包了一台报废大巴做餐饮的侄子,卫学金第一次治病时遇到的老周等等等等,这些描述都看似闲笔,却又把这么一群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编织在同一个叙事场域里,我从中读到了滚滚时代洪流,个体的命运各有不同,但又被时间裹挟着,将他们各自的际遇通过这部小说展现在此时此刻的我们眼前。而小说里提到的物流园、矿场、网吧、甚至于卫学金早年当赶骡车等讨生活的描写,这些人物的命运勾连起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中城镇与乡村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对人的影响?

    我没有具体统计过里面类似廖技术员这样一闪而过且如你所言印象深刻的人物有多少,但这些几句话一笔带过的人物,大概不下十来个。再普通的一个人,在几十年的人生中,也会遇到类似这般印象深刻的人,他们看似次要,也是他生活中的主角,和我们所认为的生活主流,构成了生活的运行机制。

    我必须要在此郑重表示,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主要是《火车梦》),对我这本书具体写作和手法上的影响。后来,我曾以读者的眼光去审视《余事勿取》,发现书里其实讲了两类人,一类是认命的,比如卫学金。二类是不认命的,比如侯军、王立昌、李道广等。

    但不论你是否认命,最终的命运就是一样的。

    认命,在生活面前逆来顺受,去坦然作为牺牲者,为家庭,为儿女,尽可能去抛开个人的私欲,以至于自己身患癌症,所想到的也是减轻对家庭的影响,去试图伪造车祸,为活着的亲人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不认命,在生活面前兴风作浪,铤而走险,最终也不过是自投罗网。

    除此之外,城镇和乡村的变化,一言蔽之,是科技和生产力的问题。我无法从宏观去解释,我只能从细节去观察。在认命和不认命的中间地带,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从克制自己个人欲望开始,这当然是具体在金钱上,少抽一根烟,少喝一顿酒,精打细算。就算是你富足,不为金钱担忧,也无非是在这个过程中,维持着一种所谓的从容和体面而已。

    06 小说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有些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有些则比较陌生,比如“查体”这个词的用法,我就是在编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听说,作为原创文学的编辑,在文本中去猜测作者如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射到文本中,也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感受。你从大学出来之后,就生活在淄博的家乡,比如在卫学金的那一章的楔子部分,你用好几页的篇幅客观描述了辛留村的发展史,然后视角一下子转入主人公卫学金身上,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家乡的生活经验与你写作之间,特别是这部作品中的关联?

    我觉得有人说《余事勿取》写的很像纪实小说,特别真实。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这并不是一个听着顺耳的评价,似乎是对写作者工作的贬低,那是否我只是如实的去记录,并无多少个人的文学创作成分在里面呢?

    作为写作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一本书所呈现出的文学品质。文学,无法逃脱个人的生活经验,考验的是对你浩瀚素材的截取,你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如何去表述出你对世界的认识。所写出即是自身的态度。这本书里,最真实的大概也只有辛留村发展史这块,基本是我的村庄。其余的,我只能说,人物有原型,情节是虚构的。

    07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主要描述的是那些生活在城乡之间,面临许多困惑的青年人的精神状态,这本书出版后,正好碰上社会上,特别是影视业,开始关注小镇青年这个群体的消费市场,后来也有更多元的关注,包括“三和大神”的浮出水面,当时我一看到这个群体,就想到了你小说里的那些主人公们。现在你开始关注家族和群体的命运,也初步完成了乡村三部曲,也算是进入了写作的又一个阶段,接下来你的创作方向会放在什么地方?

    今年余下的时间,我会先写两个中篇。一个是,关于当代女性的成长史。一个是,一个人死后周遭人的反应。

    明年,要写一个构思两年,且故事成型的长篇。是三个年代中,二十多岁青年人的状态,不局限于是否城乡。是犯罪题材的。在我的设想中,这个长篇的阅读体验应该是轻松和愉悦的。当然了,设想也会发生变动。最近这两年,我大致就忙这些。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