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这是大多数人对童话的印象,然而其实并不尽如此。
这类我们熟悉的童话一般被归类为“民间童话”。民间童话以稚拙的道德秩序重建为主导,以惩恶扬善为目的,多为口头流传,情节反复夸张,人物黑白分明,结局大多圆满。而在“民间童话”之外,还有一种童话,叫“艺术童话”。《黑塞童话集》即为后者。
黑塞的艺术童话,魅力何在?
什么是“艺术童话”呢?与其费力下定义,不如亲身去感受。
德国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一生创作了很多童话,与他的小说、诗歌同样广受欢迎。《黑塞童话集》收录了黑塞的20篇童话,跨越他人生的数个阶段,这些童话绝大多数是艺术童话。
黑塞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成长。黑塞从小生活在家教严格的传教士家庭,青年时期进入父母期待的神学院就学,此后,黑塞压抑的天性开始释放,他意识到僵化的教育制度如何扼杀了自己的童真。早期小说《在轮下》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汉斯就是黑塞化身。黑塞不断书写年轻人的迷惘,走在路上,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回首之时,已是百年身。
黑塞的小说《悉达多》,讲述青年悉达多的苦行经历。真我究竟在何处?婆罗门教无法给出满意解答。因此,他出走。他走进城市,走向村野,观察人世的磨难,聆听人们的烦恼,他迷恋爱情,沉浸欲望,割舍羁绊,他向世界展开自己,万象涌入他的心中。《纳尔奇斯与歌尔德蒙》的主角歌尔德蒙是感情丰沛之人,因爱欲觉醒而走向广大世界,在城市与旷野之间流浪,看遍中世纪欧洲的苦难,最后折返修道院投身雕塑事业,奉献于美的艺术。
黑塞的童话同样也是在讲述“成长”。人物不同,身份不同,经历却相似。
《诗人》。中国诗人韩赋年少有才,家境丰裕,娶新妇,事皆顺,灯节之时忽遇一老者,谈论诗艺后心有所动,遂抛家求学,日复一日,不知岁月飞度,家宅易主,亲故渺茫,唯有灯影闪烁,河水静淌。《爱丽丝》。童年的安森有座大花园,他与飞蛾和卵石交谈,与甲虫和壁虎为友,最爱美丽的蓝鸢尾。一天天,他长大了,渐忘很多东西,后来他遇见名叫“爱丽丝”(德语与蓝鸢尾同义)的女孩,爱丽丝要求他必须找到重要而神圣的目标,在记忆深渊的迷途中,安森遍寻不获,直到回到爱丽丝临终的床前,他小时候做的梦也回来了,他走进了蓝鸢尾的花萼。
以及《笛梦》《神秘的山》《奥古斯图斯》《法尔敦》《外星异讯》等都是差不多的主题,或者包含了相似的元素。这种情节构架显然受到德国文学“成长小说”,比如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等作品的影响,表达一个人在内心发展与外界遭遇之间所演化的历程,强调人格修养的升华与完善。游历是必须的,有点欧洲骑士文学的痕迹,尽管黑塞指向的是另一番大“功业”。黑塞曾有诗言:“少见,在雾中漫步!灌木、石头每每孤独,树木彼此视而不见,每个人都形只影单。”黑塞的主人公必得在如迷雾般的生命中踽踽前行,去深刻体悟人世的孤单与寂寞。黑塞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骑士”,诗性不仅浸淫于诗歌,每每毕露于他的小说,而他的童话语言也是诗歌的行板,在诗意中徘徊摸索。这种诗性是对生命之苦的咏叹,这种自我追寻仿佛“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由让人兴起一些喟叹。
黑塞的外祖父精通数种东方语言,并在印度生活多年,从小耳濡目染,黑塞的精神追求也是相当东方的,印度之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文化尤其道家的生死观让他沉迷不已。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人物内在的体验,首先向外打开然后观视内心,驱使他的力量,将他引向外部,最后使他超越世俗重新回归自身。人物的彻悟需要契机,长者以睿智的训谕引导年轻人,这类情节也是东方伦理的化用。老子、孔子、庄子、释迦牟尼,都是黑塞崇拜的东方哲人,同时,正如黑塞在《悉达多》序言里所说的,“(这本书),旨在表示对东方的感谢,但即使在印度性的东西中,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方气息,浮士德的北方味道,基督教西欧的精神,尼采的希腊风格,也都深深融入其中。”这是黑塞所有作品的底色。
东西融会、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和宗教追求的虔敬之心。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黑塞童话,本质上是一种严肃文学,有着独特的美学理念和文艺旨趣。
所有的童话,都是这个世界的诺亚方舟
尽管艺术童话和民间童话风格各异,主题也大有差别,两者的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童话中的奇遇与现世之间总是有着游戏式的关系。奇特的情节突破想象的囿限,加上荒诞迷离和一些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真实世界的秩序构架随时都有可能破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