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撰写的第一篇小说是童话,最后一篇是传说。童话《两兄弟》写于1887年11月,当时他才十岁,《中国传说》写于1959年5月,当时他已是八旬老翁。这两篇才一页多长的作品均为虚构,带有自传性质的头一篇还完全是《格林童话》的口气,而后一篇则是对于先锋派文学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化活动的回应,有意复古地运用了庄子的譬喻风格。两文都包含东方素材:《两兄弟》中的玻璃山来自《一千零一夜》;《中国传说》的中国古代官场氛围在极其关注东西方传统融合的黑塞身上绝非巧合。
童话叙事的离奇、神秘、超自然、不可思议等特点虽然也适用于黑塞的其他一些小说,但是他并未特指其为童话并收入1919年出版的首部童话集。比如在《赫尔曼·劳舍尔遗留的文稿》的“露露”一章中,还有《文肯霍夫》、《一个姓齐格勒的人》、《城市》、《内和外》以及《和浮士德博士共度的一个晚上》等短篇小说中都能找到童话元素,就连《荒原狼》和《东方之旅》,他也在手稿和信件中称其为童话。
本童话集的首篇《矮人》还是最接近传统民间故事的类型,尽管它就像被黑塞称为童话的所有文章一样是自由创作的,因此是艺术童话。这一素材他是第二次去意大利重游威尼斯时想出来的。1903年4月22日,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整天我都在构思一篇威尼斯题材的小说,一个矮人(聪明、苦闷、忧郁)由于主人(罗雷丹家族)的残酷,失去了他的小狗,为了报复,他在陪女主人乘船出游时讲了一个故事,激起了女主人对一种‘迷情酒’的渴望,然后毒死了女主人和情夫。但在情夫的命令下,矮人不得不先尝酒,也死了。行文奇异生动。”文稿中只有小的改动。美丽的玛格丽塔·加多林(因此并非罗雷丹家族)本人无需饮下毒酒,但由于未婚夫和不可或缺的矮人菲利波的死而发疯了,余生都得叫喊着“救救菲诺!”为冷酷情夫害死菲利波的瘸腿小狗菲诺而赎罪。这篇框形结构小说的叙事口气很像黑塞欣赏的马泰奥·班戴洛[1]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小说,背景是十六世纪的威尼斯,描绘这个中世纪潟湖中心城市东方风韵之传神如画,再次让人想起《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这篇讲丑陋智者不得不浪费才能为俊美傻瓜服务的小说于1903年写成,一年后发表在威廉·舍费尔[2]的杂志《莱茵兰》上,1935年黑塞才首次将其收入《寓言集》,由此首次收入全集。
黑塞生前未曾在任何一本书中发表过的《影子戏》和《神秘的山》也有童话色彩。未发表的原因我们只能推测:《影子戏》可能是出于质量上的顾虑;而《神秘的山》或许是由于多次在巡回朗读中读过,黑塞想给读者提供新作品。1909年4月15日的海尔布隆《内卡报》写道:“《神秘的山》体现了黑塞赋予大自然以灵魂和生气的本领。他敏锐地体会到,相对于喧嚣莽撞的人世,大自然的生活安静可敬、崇高伟大。”1915年11月12日的《艾森纳赫报》则强调,在《神秘的山》中,石头和山等表面上无生命的物体得到了呼吸和生命,大自然与人类友好交往,而人类试图完全掌控和占有自己的所爱,最后以失败告终。
符合传统标准的典型童话是黑塞在伯尔尼居住期间写成的作品,于1919年6月集成《童话》一书发表,包括《奥古斯图斯》、《诗人》、《外星异讯》、《此道难》、《连环梦》、《法尔敦》和《爱丽丝》七个故事。还有同月发表的匿名作品《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少年时代》。创作七篇童话和《德米安》时,作家正在伯尔尼居住(1912—1919),生活中烦恼诸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他接受精神分析(1916—1917)促使他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童话》出版两个月后,黑塞在给弗朗茨·卡尔·金茨基[3]的信中写道:“我把这些童话视为一个通往另一种新型文学的过渡形式。我现在已经不喜欢它们了,我还有长路要走,并且做好了心理准备,我文学创作的情况会和政治与生活的情况一样:他人不肯跟上,而是走开。”黑塞以婚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罗斯哈尔德》出版后,当时困扰他的主要是这个问题:“一个艺术家或者思想家,一个不仅仅按本能生活而是想尽可能客观观察并表现生活的人,这样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能力过好婚姻生活。”(1914年3月16日给父亲的信)另一个矛盾是:他对德国的忠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快就改变了立场。
受中国古代寓言集《列子》影响的童话《诗人》、《笛梦》和《爱丽丝》的主题也是上述矛盾:为了艺术,为了一种客观的、为大众而过的生活,个人幸福被痛心地舍弃了。
《外星异讯》、《欧洲人》和《帝国》三篇童话的主题是反对战争、提倡无暴力。
《此道难》、《连环梦》和《爱丽丝》体现了精神分析的催化作用。与传统的艺术童话不同,它们的主要基础是个人经验而非想象。
《奥古斯图斯》和《法尔敦》则是讲实现愿望的教育性作品。两文都难以确定历史年代。而两文表达的思想是永恒的:针对物质或外在的幸福的愿望是徒劳的,而索取好处的愿望最多也只是对有能力享受这种好处的人有益。想拥有不义之财的人,想演自己演不了的角色的人,必将陷入一团乱麻,只有魔法师才能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