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生命的灿烂

  在我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就深深为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所吸引,尽管我必须承认那时还无法完全进入黑塞的世界,对于他的作品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黑塞那近乎天然的亲近,我爱读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以及关于他的诸多评述。不久前,我看到翻译家袁筱一的话:“我把世界上我喜欢的书分两种,一种是帮助我领悟细节的,一种是帮助我领悟生命的。张爱玲是前一种,而黑塞是后一种。”我掩卷想了很久,是的,黑塞或许已经在我尚无意识的时候开始帮助我领悟生命。

  黑塞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小说,但同时他也是出色的散文家和诗人。如果说黑塞的小说是一个万花筒,在“灵思盎然”的形式和情节的背后,折射他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悟,那么,黑塞的散文便是绚烂图景旁的注释,提醒着我们,原来在他看似梦幻甚至晦涩的小说背后,蕴藉着最为真挚和个体化的生命体验,展现了最完整的黑塞。

  《朝圣者之歌》就是这样一本可以让我们接近黑塞心灵世界的散文集。编者从黑塞全集中精选出了二十余篇散文,划分为“浮生拾梦”、“往事历历”和“时事杂谈”三个部分。其中,既有对于童年时代成为魔术师梦想的追溯,也有对于“人生老去”的思索;既有对于父亲和弟弟深切的追思,也有写给友人的信件;既有对于当时所面临的世界大战的反省,也有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看法……洋洋洒洒,看起来不拘一格,所涉范围既广且杂,甚至其中包蕴的感情特质也是迥然的:有时心平气和、深情款款,有时慷慨陈词、直抒胸臆,但我读来却有一脉相承的感觉。因为无论什么题材,他都极为本真和热忱地将自我放入其中,用译者的话来说“无论什么题材,他的写法都是以主体感受和思考为眼点”,以至于即使是平常的生活琐事,在他的笔下也会散发出具有个人特质的、明净而执着的气息。

  而更让我动容的是从他的散文中依稀可辨他的小说元素的影子——他的童年魔术师梦,让人一下子记起了《荒原狼》中那些魔幻的情节,而他总是幻想有人在引导自己的情节也出现在他的多部小说中;对于印度宗教和中国古典哲学的偏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最后集大成体现在《玻璃球游戏》中;而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对弟弟汉斯的种种感情,隐隐体现在了《在轮下》和《悉达多》中……

  译者在序中写道:“黑塞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都可说是他的心灵自传。黑塞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读着的同感,很大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全是来自切身的经历和体验。”而他的散文表面读来平和晓畅,但掩卷却觉得意蕴深厚。或许这正是因为黑塞的散文和小说有着深刻的同构,他只是在用不同的文体描绘内心最深处的记忆和感知,而支撑这些不朽的是他内心所充盈着的一种神性的力量。

  神性的力量,这是在黑塞的所有作品中都不可回避和忽略的。如他在一篇散文中所说:“我在少年时代先成为自由思想者,后来又成为泛神论者,读过一些外来的神学和神话,即使后来我和基督教逐渐和解,也没有放弃内省,总是孤独一人。”这种内省的特质,使得黑塞没有成为某一种宗教教义的拥护者,而是让他的作品总是在进行着一种无畏而坦诚的内心剖析,也让他的人生始终充满着精神层面的矛盾和探索。现在想来,或许这正是黑塞和他的作品最初深深吸引我的地方。因为他与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总是“忍受着生活的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 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社会与个人间徘徊,为寻找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这种思索和探求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本散文集中,比如他认为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的标志是“虽然代表他类型中一个特别成功的典型,但同时对对立极又有一种隐秘的渴望”,又比如从弟弟汉斯纯真的笑脸上,意识到自己所失去的和所获得的是那样交织纠缠,无法言明。这样的精神高度让常常习惯于单一价值评判的我们震撼和苏醒。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