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 (上)

   汤显祖戏剧的主要写法是诗词的写法,倚声填词,但剧中的对白是白话的。他写诗是反对当时“诗必盛唐”的风气,比较注重古代文学,对魏晋、宋代都有研究,很喜欢陶渊明、苏东坡的东西。也就是说,他是从主流文学脉络里出来的,就明代中叶的文坛风气来说,吸收的是边缘的东西,早年还对庄子和魏晋时期的华丽辞藻感兴趣。这可能跟他家庭有关系,他祖父笃信道教,他小时候就是拜张天师的。可以说,汤显祖吸收了不少民间流行的东西,敏锐、聪明,有一点恃才傲物,不偏执于儒家道学先生提倡的文化,还在剧中讽刺道学先生,比如《牡丹亭》中的陈最良,十足的腐儒。从这方面说,他是有点“狂”的,后来政坛上对他的打击很多,这些任性的东西慢慢褪去了。他又是“狷”的,就像《论语》上说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古人说汤显祖的诗文有烟霞之气,花样很多,五彩缤纷。诗文之外,也很少有人研究他的赋,其实他的赋写得很好,可惜现在连注解都没有。汉赋堆砌多,气象宏大;魏晋的赋讲思想感情多,所以常说魏晋小赋。汤显祖学的是魏晋的赋。

  汤显祖所有作品的主题,都会涉及作为一个人要追求什么理想,这个理想又会遭遇现实的挫折。如果人生就像一场梦,我们怎么保持自己的纯洁以及对理想的执着?所以,汤显祖经常讲至情至性、终极追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人生就是要有一个追求的。汤剧里的主角都是有这种追求的,而且,有趣的是,汤显祖喜欢用女性角色来表现她们的追求和执着。他自己曾解释过为什么不接受张居正的招揽,因为“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这是一种价值判断,汤显祖肯定了自我的主体价值,强调了个人的生命选择,这是晚明的突出之处,而这背后的哲学支撑就是阳明学。无论是被贬,还是被褫夺了所有名分,他都坚持了下来。临死的时候,他心里很安,很平静,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儒家,俯仰无愧,但其实他儒释道三家都有。他这种拥有内在追求的人格对今天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澎湃新闻:那么莎士比亚的剧作有一个核心主题吗?

  郑培凯:莎士比亚出身跟汤显祖不同,属于开始富裕的平民阶级,他的演出在当时就很受欢迎,反映了当时开始松动的社会关系。他是从舞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的剧展现的是社会万象,并没有非常清楚的宗旨,从思想上来说是比较宽泛的。莎剧的演出方式没有昆曲的要求高,介于传统戏剧和话剧之间,传承比较容易,可以广为传播。从十八世纪开始,英国人开始认真研究莎士比亚。到了十九世纪,他成了大英帝国拓展世界的文化力量,也就是软实力。维多利亚女王曾说,宁可丢掉印度,也不能丧失莎士比亚。后来美国崛起,美国也是英语国家,莎剧也适合。这些英语国家崛起的文化标兵就是莎士比亚。其实,在莎翁之前,也有重要的文化人物的,比如乔叟,可是他的作品跟后来的社会不太连得上,因为他用中古英语多一些。而莎士比亚是比较近代的英语。英国的白话文运动在十六世纪就开始了,中国的白话文运动要到二十世纪。

  总的来说,汤显祖是士大夫文人文化里造就的文学天才,莎翁是在市民社会刚开始发展的过程中展现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面相的伟大作家,而塞万提斯则讽刺了西班牙传统社会的束缚。他们都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有所突破,在社会松动的环境下,进行文化艺术的探索。

  不过也有人指出,虽然莎翁没有明确的思想追求,但他也时常在剧中展现他对人生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展示个人的不同社会意识。因此,莎剧显示出一种多元的文化思考,反映了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思潮的活跃。后来莎翁富裕了,就回家养老了,因为在他那个年代,社会的上升渠道不多。他富裕后,帮父亲买过族徽。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