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超越时间、地域和种族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纪念日。在读书日这一天回望400年间,当曾经同样风靡的剧作家易卜生、莫里哀都渐渐淡出舞台时,罗密欧与朱丽叶们却说着日语、韩语,唱着昆曲、京剧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即使在舞台下,莎式金句“To be or not to be”等也早已成为常用语。就连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已然在读书人心中树起了一座雄伟的精神大厦。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地域,国家和民族,成为永恒的经典,渗透入生活的每个角落。今年,伴随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在文学界、戏剧界更是掀起了一股莎士比亚的热潮。

    国内迎来莎士比亚出版热

    记者从四川外国语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李伟民教授处了解到,大陆最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20年后,南京的译林出版社又出版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台湾最早则是在1957年,世界书局出了一套五卷本的《莎士比亚全集》,过了10年,梁实秋先生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也在台湾出版。这四套全集,虽然出版的年代和译者都不同,但其中三套都是以朱生豪先生上世纪30年代翻译的散文形式的译本为基础的。在李伟民看来,“朱译本可以称为中国最好的莎剧译本之一,是最受读者认可的译本。”

    今年2月新星出版社推出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插图本》,选择的就是朱生豪译本,由最接近其风格的资深翻译家苏福忠主编并翻译朱生豪未译篇目,为各篇目撰写背景与提要。除38部戏剧、155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外,《一错再错》首次根据莎学界最权威的阿登莎士比亚丛书版本译为中文。该套丛书还收录了700余张精美原版插图,由19世纪英国皇家水彩协会会长约翰·吉尔伯特爵士、狄更斯好友及其作品权威插画者乔治·柯鲁克山绘制,问世120年来首度与中文读者见面。中国青年出版社也同期推出《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这是经过朱生豪后人审定的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民国原译本。这一版本号称“恢复民国文学味道,传导莎剧原作神韵,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莎剧朱译的价值和贡献”。

    方平诗体译本还原戏剧风貌

    在出版的众多莎士比亚全集中,上海译文出版社于3月推出的《莎士比亚全集》显得格外特别,这是由著名翻译家方平先生主编,8位翻译家采用全诗体翻译的10卷本。以诗译诗是上译版最大亮点。全集共收入莎士比亚戏剧39部,即在传统的37部之外又收入《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诗歌部分收入长诗《悼亡》。方平生前表示:莎士比亚戏剧是用诗体写成,翻译时也要做到用诗体翻译;要把莎士比亚还原为专业戏剧家的身份;新版要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今,这些主张都融入到新译本之中。

    对于以诗译诗,学者对此也是见仁见智。译者之一的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张冲告诉记者,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用诗写成的,在西方,称莎士比亚都先是“我们的诗人”,然后才是“戏剧家”。方平先生所主编的诗体译本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原来的体裁样式,莎士比亚戏剧是用诗体写成,翻译也用了诗体,更原汁原味地反映莎士比亚戏剧原来的风貌。然而李伟民教授却并不认可诗体翻译,他表示:“西方的诗与中国人理解的抒情诗有差距,有些日常的对话不可能用诗翻译出来,造成阅读感达不到诗的意境。”

    首度踏上中国土地的英伦戏剧

    作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多个精彩剧目,在其家乡斯特拉福,在伦敦的白璧亘和南岸文化中心,以至纽卡索等地,都由名角粉墨演出。而从4月下旬直至11月底,国家大剧院也将举行“致敬!莎士比亚”系列演出,以此恭贺莎翁寿诞。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内,来自不同国家、讲述不同语言、演绎不同题材的8台大戏将先后登台,其中,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与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麦克白后传》、上海话剧艺术制作的《驯悍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大将军寇流兰》,将率先在大剧院舞台亮相。剧评人、影评人周黎明在微博上表示:“很有兴趣看国家大剧院本月22日~23日上演的《麦克白后传》,因为很好奇那个故事怎样编续集。从莎剧演绎出来的新故事,《莎翁情史》大约是最精彩的,但从未想到麦克白的故事能延伸,看看皇家莎剧团和苏格兰的艺术家如何借用好莱坞超级英雄的灵感。”由“大导”林兆华与著名导演易立明联合执导、资深“男神”濮存昕领衔主演的《大将军寇流兰》早在2007年就在国内造成强烈反响。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表示:“莎士比亚流传至今,在于他的精神,精神启迪精神。如果人们心中没有这种精神,人们不会接受它。但这种精神是慢慢浸润的过程,这种有用是在无用中表现出的有用。”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姜红则表示,莎士比亚是那个时代的,但又是永恒的,是跨越时代的。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文学、文化、精神和文明。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