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 (上)

    今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世界范围内的纪念活动很多。我们该怎么看待?汤显祖莎士比亚有什么共性?昆曲和莎剧目前是怎样的状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趁郑培凯教授来沪讲学之际做了采访。他出生于大陆,成长于台湾,求学于美国。在纽约时,看的主要是话剧、歌剧和莎士比亚戏剧等。1990年代在台湾任客座教授时,第一次接触正式的昆曲演出,从此产生了兴趣。1998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研究和传承昆曲艺术。

  澎湃新闻:这次很多活动都是把汤显祖莎士比亚放在一起纪念的,您怎么看?

  郑培凯:今年还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逝世四百周年。在世界文学史上、在世界文化发展上,这三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在同一年去世,这是一个巧合。但就是这个巧合,绝对会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那个时代会出现这些人物?其实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十六世纪对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那时候西方刚刚开始拓展,在历史研究中称为early modern period。通过大航海,整个世界直接联系起来了,旧大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大陆则是受到毁灭性的冲击。由此,东西方世界都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思想方面也因此发生了松动和改变:西方是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中国呢,是宋朝以来流行的平民文化,经过元朝和明初的控制,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开始繁荣起来了,而阳明学说又特别突出。所以,现在很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都喜欢上溯到晚明。可见,这个总的历史背景就是经济社会拓展开放与思想上的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就容易产生文学探索的能量与艺术上的大家。因此,将他们放在一起纪念的道理就在这里。进一步来说,就是让我们重新思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他们在文化领域、在文化的长远发展上有什么意义。

  所以,这些纪念活动有好几重意义,既是对他们个人的纪念——有如此成就的文学天才,也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纪念。还有就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要跳出自己小的范围,思考整个世界历史的大环境。

  澎湃新闻:那么,哪些纪念活动办得比较好?

  郑培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特别提过,要搞纪念活动。英国也安排得蛮好的,因为莎士比亚是4月23日过世,那天安排了活动,而且整年都有相关活动。国内来说,都比较积极,浙江、上海、苏州等有昆剧团的地方,都去英国进行交流演出。此外,上海的活动办得比较好,因为上海的活动是学术界开始办的,比如上海戏剧学院已经筹备多年。有些与学术相关的纪念活动,我和一些朋友前几年就开始讨论和筹划了,于是今年年初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研究系列,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增补了《汤显祖全集》。

  澎湃新闻:一般国人对汤显祖好像不太了解。

  郑培凯:在重新发现汤显祖之前,他的戏剧流传得比较广,特别是《牡丹亭》,所以我们的研究多集中在此。他的诗文其实是非常好的,但研究得很少。此外,他做人也非常有趣,可《明史》中讲到汤显祖只有一小段,显得不怎么重要。到了二十一世纪,为什么我们会重新去挖掘他呢?我觉得是这个社会变了,人类的文化认知变了,我们的认知架构变了。现在有了高科技的影视技术,能使戏剧演出保存下去,于是就有了影视文献。所以,大家在戏剧研究上可以多花点工夫,研究的学术性提高了,才会有深入的理解。现在全世界都有昆曲演出,很受人瞩目。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杰作,昆曲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列为第一项。这使我们对昆曲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对汤显祖戏剧的昆曲演出发生了浓厚兴趣。那么,现在遇上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可以说,是时候重新深入研究他了。

  现在就像突然有了“汤显祖热”,让我有点感慨,因为我研究汤显祖已经四十多年了,也呼吁文学界与戏曲界深入研究这位一代文豪。他曾是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但整个学界对汤显祖的研究不太够,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太多了。而且说到中国的文学传统,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条线轮下来,到汤显祖已经很晚了。更要命的是,汤显祖的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框架中,属于明传奇,算是古典文学的后劲,是要靠边站的。到新文化运动之后,才重新审视小说、戏剧等题材。这些其实都是偏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