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中世纪通俗的宗教剧中,由于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出现在台上的犹太人一向是脸谱式的、定型化了的大恶棍,他只是为台下观众提供嘲笑、唾骂的活靶子。原来的故事《呆子》中的犹太人,坚持割一磅人肉,仅仅为了“把最大的一个基督徒商人宰了才高兴呢”。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马洛(1564~1593)写了《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主人公杀人放火,剧作家并不认为有交代他作恶动机的必要。
莎翁笔下的夏洛克是英国舞台上的第一个人性化的有血有肉、有自己个性的犹太人。他的女儿席卷财产和基督徒情人私奔,给予他很大的精神刺激,他控诉道:
犹太人就没有眼睛了吗?犹太人就缺了手,短少了五官四肢,没知觉、没骨肉之情、没血气了吗?……要是一个基督徒侮辱了犹太人,那么按照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忍耐”呢?嘿,报仇!
这血泪控诉为夏洛克在法庭上不顾一切要实现血腥的复仇提供了可信服的动机。 另一方面,剧作家着重地揭露了他心理的阴暗面:一个高利贷者的贪婪,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美好的精神世界被他排斥在生命的意义之外了。在法庭上,他拒绝和解,非置仇人于死地不可,剧作家对他的批判色彩加深了。
巴珊尼是没落的贵族子弟,家产已被他挥霍一空,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全部家产,流动在我的血管里。”意即除了高贵的血统可以自豪,其他一无所有了。他向波希霞求婚,看准了这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亲事。虽然财富是他当初求婚的动机,但是来到贝尔蒙庄园,仿佛精神上受了洗礼,真心地爱上了美丽热情的波希霞。
在整个喜剧结构中他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喜剧中两个最主要的人物,都是由他牵引出来的。他迫切需要张罗款子,好充当一名体面的求婚者,这才把犹太人高利贷者找来;他打算娶一位有丰厚陪嫁的阔千金,于是波希霞上场了。
《威尼斯商人》的剧名来自大商人安东尼,但他并非这喜剧中的主人公。他经营海外贸易,拥有巨资,和破落的贵族子弟巴珊尼结为生死之交,屡次在金钱上接济他,不惜为了他而押下自己的一磅肉,订立借契。有些学者把他和波希霞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代表了爱的原则”。其实他所自夸的这中世纪式的友谊使他的精神视野十分狭隘,眼里只有巴珊尼,失去了这个朋友,仿佛整个人生失去了意义。在法庭上,他为了好友死而无怨,并且暗示这是连巴珊尼的爱妻也难以做到的,他的自我牺牲岂不证明了友谊重于爱情,这中世纪的旧观念给予了他精神上的胜利。
最后一幕,新婚夫妇为了戒指而引起一场喜剧性的吵嘴,波希霞要借此在她丈夫心目中确立起爱情的地位。在她的贝尔蒙庄园保留着友谊的位置,但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应该是爱情。这是体现着新时代精神的新的伦理观念。
安东尼又是一个偏激的种族歧视者,夏洛克对他的控诉并非没有理由。他的消沉的精神状态表明了他并非属于时代新人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