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志口述历史(精)》后记

    近一年多中,我最难忘的事情之一,就是面对面地采访邓伟志老师。

    2013年7月24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我有幸成为这个中心的一员。随后按照中心的安排,我负责采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邓伟志教授。

    邓老师的名字,早在1980年代初就如雷贯耳,不过看到真人版,还是2004年我调动工作到上海大学历史系后,才有机会经常见面,特别是聆听他在大学礼堂传达北京某些重要会议的重要精神。而能够有这么多的时间面对面交谈,这还是第一次。

    2014年1月5日起,我和邓老师开始正式联系,随后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雅致幽静的小洋楼为采访地点,进行了十多次的采访,同时电邮和电话联系不断,录像带录像优盘超过50G。他那口据说很难懂的话,我听起来倒是一点不吃力,因为家父十九岁从山东到上海工作,我从小就听惯了那怪里怪气的南腔北调。

    平易近人,这是我对邓老师的第一印象。记得上海大学的同事,上上下下从来不称呼邓老师众多的头衔,一口一个“邓老师”——多么亲切的称呼啊。据我看来,这个称呼有很多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是保质期长保鲜度高。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尤其感受到了这点。

    第二个印象是,邓老师的经历是普通老师可遇不可求的。从家学的角度看,作为新四军的红二代,邓老师根正苗红,有过那个时代最好的读书经历。从师承的角度看,邓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得到多少老革命老专家的言传身教啊。这些人的名字,熠熠生辉,早已载人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起码是上海当代史的大事记。随后作为当代社会学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邓老y币成为1970年代末至今的中国当代史特别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不少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

    屏息听着博闻强记的邓老师内容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回忆,阅读着邓老师有惊无险的人生故事,那些已经出版的出版物中闻所未闻估计也不可能出版的名人轶事,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对历史研究者来说,绝对是一种人生享受。邓老师的这本口述史,在留下他自己个人历史点点滴滴的同时,必将成为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和学术史必读的参考书籍。

    “你年纪轻轻,怎么知道这些事情?”在采访中,邓老师多次略带吃惊的问我。我告诉邓老师,我已年过半百不再年轻,从1981年开始学习和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至今已有33年从业经历。我曾经借给邓老师一些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稿进行参考,诸如上海社科院院史编写组编的《上海社科院院史(1958—2008)》(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年版)和董德兴的《策反英杰——王亚文传奇》(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0年版)。由此我感到,口述史一定要和档案资料以及文献资料密切结合,才有可能永葆璀璨的活力。这是参加这次口述史项目的第三点印象。 在此次口述史采访中,上海大学档案馆吴静老师协力多多,《东方早报》周知秋先生和上海大学历史系吴斐同学也给予了帮助。最后我要把感谢送给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领导和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周峥嵘女士、上海书店出版社完颜绍元先生和王璇小姐,没有他们的全力帮助,我们不可能顺利完成这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2015年7月12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