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第二故乡。1918年9月底的一天夜里,一位年仅19岁的受伤的红十字会救护司机从米兰乘火车到古老的马基奥尔湖畔的小镇斯特列扎休养一个月。他,就是来自美国橡树园镇的海明威。10年以后,他深情地将这段经历写进小说《永别了,武器》。这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伟大作品使海明威一举成名,像一颗新星从美国文坛升起。
今年7月2日至7日,美国海明威学会特别选择风景秀丽的斯特列扎来举办第10届海明威国际会议。世界各地250多位学者到此地追寻海明威当年的足迹。他们向大会提交论文120多篇。这是历届规模最大、论文最多、气氛最热烈的一次盛会。
我国著名海明威学者、厦门大学杨仁敬教授曾参加过第二、五、七届海明威国际会议,这次因故未能赴会,但他的专著《海明威在中国》由他与美国诗人、学者江肯斯教授及其太太郑凯梅教授合作译成英文。郑凯梅教授在大会上受杨仁敬教授的委托,首先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并宣读了《海明威在中国》书中的两章。她着重介绍了海明威中国之行的路线、过程和收获,尤其是海明威夫妇与周恩来的秘密会见、跟蒋介石夫妇的个别交谈等等。郑女士用大屏幕显示了海明威中国之行的路线图及其在抗日前线拍的许多照片,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250多位学者几乎全部到场听了她的报告。会后许多学者向郑凯梅表示祝贺。他们感到海明威的历史性的中国之行充满了戏剧性。许多人对此并不熟悉。杨仁敬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对海明威的中国之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挖掘了许多宝贵的新资料,其影响之深远恐怕连他本人也没预料到。有个史学家说,这填补了美国学者所忽略的海明威一段重要经历的空白,建议全书译妥后在美国出版。有些学者激动地提议2006年第12届海明威国际会议在中国桂林市召开,全场皑以热烈的掌声。
这次会议的主要特点是: (一)海明威亲属积极参与。海明威姐姐的儿子和媳妇约翰·散福德和米迪、海明威的孙子约翰·帕特里克(在米兰教英语和从事翻译)参加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在大会上朗读了海明威的有关书信。海明威的儿子格里戈利不久前去世,他的前妻在闭幕式上作了真挚动人的讲话。她批评美国报刊片面渲染她的前夫是同性恋者,而看不到他一生如何苦苦奋斗,获得医生的学位,并到最偏僻的蒙大拿州为百姓行医,像他祖父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诗人江肯斯则介绍了与海明威的小妹妹,现年91岁高龄的卡洛尔面谈的情况并放了录像。与会者对卡洛尔的孙子保尔去年”9·11“事件中在纽约世贸中心不幸遇难表示痛惜; (二)美国海明威学会历届五位会长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他们是詹姆斯·纳格尔教授、罗伯特·路易斯教授、林达·威格纳·马丁教授、艾伦·约瑟夫斯教授和现任会长斯柯特·唐纳尔孙教授等; (三)会议讨论的专题近30个,是历届会议最多的,主要有: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与别的作家、海明威与艺术、海明威与新闻报导、海明威与戏剧、海明威与性、海明威与现代主义、海明威与意大利、海明威与西班牙、海明威的想象和语言等。有些专题是以前所没有的; (四)内容丰富多彩,会议生动活泼,既有对海明威和他的《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和短篇小说的研究,又有探讨《永别了,武器》的教学问题,还有5位诗人江肯斯、洛克林、布鲁尔、梅特兹和斯通贝克朗诵他们自己纪念海明威的诗作; (五)与会者对海明威的中国之行很感兴趣。郑凯梅教授报告时几乎座无虚席,与会者热切盼望来桂林游览海明威亲眼见过并赞不绝口的美丽山川,寻觅海明威的足迹,看看21世纪中国的新面貌。
最后,会议决定2004年在美国基韦斯特召开第11届海明威国际会议。那里曾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他的第二任妻子葆琳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如今,那古老的宅院已献给当地政府并辟为海明威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