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书世界的“鲲鹏”又要起飞

    经过5年的准备,《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了。此时此刻,我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描述鲲鹏展翅的佳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辞书世界里的“鲲鹏”——《英汉大词典》又要起飞了。

    《英汉大词典》是建国以来由国家规划的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中规模最大的一本英汉双语词典。作为一项国家工程,《英汉大词典》的编写任务落到了上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负责组织编写出版工作。从1975年立项,到1991年出书,历时16年的编写历程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从手写的一张张资料卡片开始,集腋成裘,汇集成一座双语词汇的“文化昆仑”,中国英语教育界的一批精英们筚路蓝缕,为这部工具书的诞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工程浩繁,团队也几经变化,使得编纂进程起起伏伏,一些年迈的老专家编纂途中就抱撼西去。作为《英汉大词典》主编的陆谷孙教授,当年为了《英汉大词典》的编纂出版,发愿“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至今仍是辞书界传诵的佳话。《英汉大词典》是第一部由中国语言学家合力规划、编纂的综合性英汉词典,被誉为“中国双语工具书的旗舰”,将中国外汉语文辞书的编纂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获得了1993年首届国家图书奖,1993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1999年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组建后,高度重视这一标志性出版项目,上海译文出版社组织优秀团队对这一重要文化工程进行了悉心的维护和修订,于2007年推出了《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当年即获得上海图书奖。

    从项目启动到今天,经历了40年的风云变迁,中英两种时代强势语言的交流透过《英汉大词典》的互译体系而更加绚烂多姿;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词语的动感和裂变,给奠基于40年前《英汉大词典》的内容与扩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也大大地改变着工具书的形态及其编纂思维。在这样的背景下,审时度势,我们决定以全新的辞书理念和编纂手法,启动《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编纂工程。此次重新出发,不同于因循旧规的修订工作,志在开启数字化语境中大型工具书全新的编写模式,形象地讲,是要让传统工具书由刻板的“线”,演化成一个阔达的“面”,一个动感的“球”,构成立体的交互信息群落。为了实现这个宏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了专门机构——英汉大词典编纂处,在过去的五年中,对英汉工具书编纂出版的工具和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形成了全数字化的编纂出版平台,《英汉大词典》(第三版)将在这个编纂平台上获得最大的创新实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大型工具书。

    毋庸讳言,传统优质工具书的地位与影响力在数字时代不断边缘化。但是,我们明白一切数字化产品的原始创意都依赖着纸质工具书的坚实研发基础,而网络与纸媒的交互性也启示我们,权威工具书编纂应当借重于互联网的传播与放大效应。为此,我们选择上海书展的中央大厅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举办了《英汉大词典》编纂工程启动仪式,意在透过互联网的开放平台,实现词典编纂专家和词典使用群体的互动。我们的工具书数字化编纂平台在强调专家编纂权威的同时,将向我们的词典使用者开放端口,邀请词典使用者参与、见证、提升我们的编纂活动。让词典编纂走出书斋,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工具书使用者互动,与社会生活互动,用互联网的方式让传统的优秀工具书获得广大年轻人的认同,通过新的媒介将传统权威工具书含有的信息有力地传播出去。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工具书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和升级,这更是为了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掌握拥有自主著作权的知识体系,在语言文化的国际交流中争取主动的话语权。当然,我们更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进步,认真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始终是《英汉大词典》之所以权威的根本。

    《山海经》中,中国古人想象着“女娲补天”的壮举,古希腊人阿基米德曾妄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相形之下,《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编纂出版工程仿佛是超越女娲去经纬天地,超越阿基米德去转动地球。待到第三版《英汉大词典》竣工之时,我们心中奔涌的将不仅是文化工程的成就感,还有一份喝令日月、君临天下的豪情。

     编者按:
    “《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编纂工程启动暨概念发布会”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举行。《英汉大词典》(第三版)志在开启数字化语境中大型工具书全新的编写模式,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大型工具书。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是上海世纪集团总裁陈昕在此活动上的讲话。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