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中国文化“走出去”仍需继续努力 最近几年,中法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在出版方面也是如此。可惜,有一个数字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图书版权贸易的巨大逆差。据法国《图书周刊》的资料显示,2012年(2013年的资料尚未统计完成),中国是法国最大的图书版权输出国,在法国输出的10798本图书的版权中,中国占了1238种,为11.5%,光中国大陆地区就引进了1103种。而法国同年才引进了66种中国图书的版权,比韩国还少,且与前几年相比呈下跌趋势。中国图书占法国引进版图书的份额在0.5%左右,差不多是排名最后的,这与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经济的发达与文化的强大比没有必然的关系,弱国小国可以出世界名著和文学大师,只要作家的思想不被禁锢,视野不受限制。日本、韩国甚至土耳其的例子则告诉我们,语言也不是妨碍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然因素,关键是作品本身要站得住,要有世界目光和思想深度。民族的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人文关怀才体现终极价值。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不可谓不大,许多现当代作家都被介绍到了法国,如苏童、毕飞宇、格非、残雪、贾平凹、王安忆、阎连科、阿乙等,可惜,他们的作品都没有在法国产生应有的影响,法国人记住的还是中国的那些“老古董”。“在法国最有影响的10部中国书籍”反映了这种现象,如果不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份名单会让中国的现当代作家更加尴尬。 其实,法国的现当代作家在中国也同样。“在中国最有影响的10部法国书籍”中,几乎全是古典名著,20世纪仅一本《小王子》。不过,这些书却在中国产生了真正的广泛影响,像《红与黑》、《茶花女》、《悲惨世界》等,人们几乎像熟悉本国的文学作品一样熟悉它们,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他们耳熟能详,作家们也从这些作品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和灵感,创作受到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学部委员柳鸣九认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近年来在中国广受关注、深得青睐的一部史学专著,它的高票当选,表明了中国人读书品位的严肃性与对历史知识的热情追求,表明了中国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切关注与执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