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上海本是类型小说的集中之地,如何在类型文学的大潮中依旧保留传统文学的精髓是上海作家们着力关注的焦点。那多、蔡骏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就对传统文学和类型小说的结合做过成功的尝试,以大众容易接受的写作形态来探讨严肃文化的话题。事实上,面对商业文化盛行的上海,文学不被市场化的概率很小,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融合二者并保持均衡的发展实是当下应当考虑的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已经给我们的文化包括文学带来了格局的变化:一面是商业文化的强烈生长,给人们造成了精神挤压,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仍占有一分天下,而独立高蹈的文化姿态依然是传统文学藉以特立独行的标志性招牌形象,并对流行文化构成一定的抵抗和遏制。这三种文化势力互相映照,互相角力,自然也共存共荣。纵观近年来上海的文学创作,无疑存在着一批逐步为体制视野吸纳、有意调适传统文学与市场的矛盾关系,力求提高类型文学品位的作品。上海文学诸多新生现象当然需要得到重视与关注,这不但是因为其现实的延展对当下文化的迫切介入,更在于上海文学不可能简单划分为传统与当代、高雅与通俗,它没有一个明显的分野,而应该是一种有弹性空间与再生活力的范畴。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容纳各各不同的文学经验与创作风格。
青年作家应不断磨炼自己,重塑自我
总体而言,经过近五六年的着力培育,上海青年作家近年来可谓成果丰硕。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创作实力,或者全国影响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地。其一,这种贴上代际标签的分类扶持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以来会消磨了部分作家鲜明的创作特性,从而出现写作风格面目相似而整体类化的风险; 其二,主要是因为文学在当下的特定遭际使得这茬青年作家在创作上的精神与艺术关联性犹显不足而较为离散,一些作者作品的人文境界与生命情怀有待于拓展和提升,叙事创新能力与再生能力较显匮乏,特别是与全国有些省区的文学创作实力相比,上海区域性文化格局与气象亟待进一步张扬。上海文学应当有其特有的价值体系与精神脉络,贯穿于整个作家群体之间,体现在他们最好最强的作品中; 其三,虽然经过作协有效的机制措施的实行与时间的积淀,上海文学的影响力正逐步地增加,但其对于全国的辐射力度仍然有待更大更有力的提升,大部分的青年作家应该不断地磨炼自己,重塑自我,带着愈加纯熟的作品,以上海为根基,进而走出上海,迈向全国。
文学说到底还是个耗时、耗力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扶持作家不可能一蹴而就,上海文学的创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而作协近年集力推出的云文学网数字出版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初显成效。以新颖、高效的数字化手段传递人文关怀与思想养料,这不仅是激活文学事业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为上海集聚和培育更多都市文化人才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此后的实践中,我们亟待壮大并且带动作家群体的发展,不断地调整作家内部结构,既保留老一辈作家长久积淀下的深厚底蕴,又为之注入年轻鲜活与现代城市节奏合拍的正向能量,使得上海文学老中青三代的创作力量凝聚在一起,迸发出新的蓬勃活力。只有人才兴,文学才会兴。虽然这条道路的探寻需要足够的耐心、恒心和定力,但这必将是我们始终不渝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