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阴魂不散,纳粹和法西斯只是一种拙劣的表现。我想,极权主义是完全可能以更优雅的方式降临到我们周围,而我们却一无所知。”在洪涛看来,尽管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及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所谈到的“极权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只要它们都具有“公共空间绝对闭合”这一共性,那么其本质都是一致的。
恢复公共空间,要求公民积极实践
正如洪涛所言,正是基于极权主义这一现代现象,阿伦特才会在实践诉求中尤为强调公共空间的恢复和开放,尤其强调营建公民言行的公共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她深刻地认识到了公民作为个体,其思考、实践、独立判断的价值与意义。
对此,王寅丽向广大读者推荐了阿伦特所著的《人的境况》一书。她特别提到书中对于人的行动的揭示,即每一个人的诞生都会给世界带来新的可能性、开创新的意义、开辟新的空间; 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不同的、复数性的,每个人视角不同,需要不断地进行论辩与沟通,这样才能成为多样意义深发的源泉。“想要实现这两种关于人的思考的原创性价值,需要建立公共领域的稳定自由建制,也需要将‘公领域’与‘私领域’严格区分。”王寅丽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社会趋于理性,避免罪恶,进而产生更为正义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