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上舌尖先下笔尖

    备受关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于本月开播,而在播出之前,有多本关于美食的书籍推出,人们可以抢先在书香中细品菜饭珍味。

    《神的拉面》: 一场不断发掘美食的旅行

    新星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日本73岁出道的“新人作家”、美食爱好者多纪光的小说《神的拉面》。作为美食爱好者,40年的白领生活带他游遍全球,也吃到各种美味。退休后拿起笔,圆儿时作家之梦。处女作《神的拉面》诙谐幽默、想象力丰富,受到文坛前辈及读者的一致好评。“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发掘美食的旅行。”这是73岁“新人作家”多纪光发表的宣言。早年的公司上班族生活让他有机会巡游各国,品尝到各地美食,同时,伴随美食听到了光怪陆离的故事。退休后,老人决定把这场美食之旅记录下来,经过时间的沉淀,加入不同国家的特色调味料,完成一桌口味迥异的“大餐”。

    《民国吃家》: 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天天向上》推介嘉宾二毛新作。《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

    在作者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贻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

    《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期间,摄制组专程到二毛的餐厅“天下盐”进行川菜部分的拍摄。而二毛的美食随笔,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因此迥异于一般的外道中人。从《妈妈的柴火灶》到《民国吃家》,就仿佛他已经从江湖菜跃进到了公馆菜,变换的已经不仅仅是菜谱,也不是添油加醋之类的技法,而是在深入历史的堂奥,在盘飧薄酒的一脉余香中,“辨寻”历史新的解读门径。

    《舌染红尘》: 旧舌头上的滚滚红尘

    “人生就是由味道组成的日子。”荆方在自己的新作《舌染红尘》里这样总结人生的真相。食物中有人情冷暖、往昔回忆,有家族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所以,其实每个“吃货”的旧舌头都有一部属于私人的红尘故事。用食物透视人情冷暖,用食物唤醒往昔的回忆,用食物见证家族的历史,用食物记取时代变迁……这本“小人书”,记录了我们吃过的好味道,以及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那些被舌尖浸染过的滚滚红尘,终将变成留在碗底的一汪汤汁,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也终将化成萦绕心头的一种味道。荆方用美食记录岁月流转、世故人情,每个故事都搭配了作者亲手绘制的插画。对书中的各地美食,作者都详细地描述了制作的方法、风味特色。

    《幸福,私厨定制》: 潘潘猫的私房菜谱合辑

    此书为潘潘猫的私房菜谱合辑,全面展现她的美食生活,每个菜谱前都有一篇美食小品文,讲述饮食生活。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一个人(独自在家时可以轻松烹饪的美食,关注女生的健康与美容)、一家人(丈夫和父母等家人爱吃的菜,充满浓浓亲情味道)、一群人(招待朋友时的小食,烘托聚会氛围)。书里面除了接地气的很多家常菜,还有一些手绘的小画,生动了很多,这本书不像传统的菜谱只有菜,这里还有故事,有亲情、爱情、友情。

    男人的菜市场》: 关于食物与风土的温暖记忆

    这是世纪文景推出的由台湾自然写作者刘克襄撰写的新书,阅读他的文字,能唤醒每个人关于食物与风土的温暖记忆。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市场的走访,食材的意见,时蔬的采风,水果的身世,小吃的启发。刘克襄写道:“菜市场不只是买卖的所在,也有物产起落的提点。不少食物的内容随着生活形态的转变,合成物、添加物的发达,早已悄然演化……青蔬水果、柴米油盐不只是生活必需品,现在谈生态环保,恐怕也得从此一小处着手。”他细数各种食材的来龙去脉,如“乌脚绿:埋没的上品”,“居家常伴的龙眼”,“香瓜的风水轮转”等,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市场一隅挖掘出浓浓的怀旧,伴随着再发现的喜悦。

    刘克襄懂植物爱草木,也擅画画和摄影。他的书总是伴随着植物素描和照片,这本《男人的菜市场》有大量的彩页,让人仿佛跟着他做了一场小旅行,既满足了视觉,也有口味上的想象,十分丰足。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