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前,我是很少买菜做饭、五谷不分的单身汉。
结婚得子后,我从住家附近的菜市场开始学习。一般人家出门买菜,总要忖度家人吃些什么,要买几日分量;我却像逛大观园,常被热闹的场景吸引,忘了买菜的真正目的。
后来的旅行为什么坚持逛菜市场,大概也是从这样的走逛乐趣发展出来。以前走到哪儿,我也尝试在地美食。但食物再好吃,总是他人烹煮,心头有层隔阂。如果走进菜市场,看到食材的原来模样,知道栽种的环境,似乎才有所安心,对地方生活风土更有较踏实的认识。
有好几回的铁道旅行,我便如此深刻地经验。譬如,有次带学生到隆田,参观旧车站和街景市容,还有几家知名的饮料店。没半小时,我们走逛结束,仍旧意犹未尽。随后,我注意到,过马路后有座菜市场,便顺路去探看。我们在那儿看到了树子丰盛的采收,以及酪梨一篓篓运载过来,告知了在地当令的物产为何。还有旁边的小吃店,斗大广告牌写着“草鱼粥”,提醒此地不远乃养殖草鱼之地。
有此市场一逛,我们对这小镇的认识才生动地具体起来。菜市场从来就不只是买卖蔬果之地而已,大抵也扮演了这样的功能和角色。一趟城镇旅行,若少了菜市场的见闻,我们难有贴近在地生活的体验。
喜欢走逛菜市场的人,大概也很少像我这样,好像是去聊天的。整个市场逛个一圈,我最爱跟菜贩果农探东问西。返家后若有购买的蔬果,忙的也不是洗切烹煮,而是先仔细端看,翻书查册,想要从刚到手的食材,获得更渊博的认识和想像。
有阵子,还频频走访。卖蔬果的小贩想必都不喜欢我这种人,才买一二,竟想顺势把菜的出处、特质和栽种方法问个明白。甚至,连贩售者住在哪儿,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都追究清楚。
这就是我的买菜乐趣,不管在住家附近,或者远到台东花莲旅居。从一座菜市场观窥城市,我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认知,勾勒一个城镇核心的绿色地图。
台湾的菜市场南北总有差异,东西部更是截然不同。旅行多年后,诸多菜市场的林林总总心得,如今七拼八凑,大抵也有了综观和具体的新角度,想跟大家切磋。
这本书的写作内容,或许即可当作一座菜市场。菜市场里有各类型的老师,我像一个爱发问的孩子,不断地提出困惑,想要知道答案。我试着区分五大类,好让大家清楚我的认知和思考,以及在那儿获得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