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一 市场的走访 传统菜市场是动态的地方生活博物馆。周遭乡野物产,每天都在街头热闹上演。我习惯从某一二特定物产,展开在地区域的摸索。那线头,有时是某一季节才会茂发的食材,也可能系乎某一在地族群钟爱的蔬果。抑或是,一间著名老店散发的食物风味,一群果农小贩微妙地定时来去。
从这一细微之处探究,逐渐堆叠一个乡镇风土的认识,地方菜市场有何特质,大抵浮现。至于,新兴的农夫市集,既保持着传统市集的淳朴况味,又关连着食物安全、环保生态,最近几年蔚为风气,我亦甚爱走逛,但好些困境隐隐欲发,我也尝试爬梳厘清,借此抛砖引玉。
辑二 食材的意见 日常食用的五谷杂粮,以及熟悉的食材配料,各地都有充裕的供应。但一口白饭,一颗鸡蛋,一块豆腐,这样熟悉的食物,我们却最容易疏忽。过去更少思考,其背后所衍生的诸多问题。
菜市场不只是买卖的所在,也有物产起落的提点。不少食物的内容随着生活形态的转变,合成物、添加物的发达,早已悄然演化。从自己家庭日常的饮食,追溯到市场贩售的情境,甚至源头的生产者。在食材递嬗的历程中,我体悟到风土的脉动,也欣见改革力量的兴起。
辑三 时蔬的采风 不少熟悉的寻常蔬菜,过去可能被误解了,或因时间岁月而被遗忘。更有一些,正以其目前发展出的特色,提示一个过去未曾注意的事端,可能会在未来,带来另一食材的小小颁革。
走逛菜市场,绝对不能忽视一个小农的蹲坐。他们摆售自己栽种的任何物产,很可能是即将消逝的,或者外来新种的,也或许提示一不曾设想的饮食方法。我乐于停顿这一看似小小无关痛痒的地点,发掘新的美好。
辑四 水果的身世 水果的栽种和研发素来竞争激烈,品种随时迭兴。不少昔时熟悉的水果,跟现今流行风尚的有些落差,如今只能沦落乡间,在地方偏远的传统菜市场发现。
每个年代推陈出新的果物,都有其时代风味,反映当时的味蕾偏好、饮食观念。不再获得青睐的老旧水果,不等于劣等之物。相对地,面对现下的主流,丰硕而甜美的水果,或许得多些审慎。认识每个年代的优势水果,不仅了解它当时盛产的意义,甚而明白如今它为何继续存在,或者重新回来。
辑五 小吃的启发 每个菜市场总有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吃特产。小吃的美学层次,自有属于美食意见的丰富天地。但这些食材背后常有另一风土的隐喻,呼应当地生活的状况,甚而精彩反映在地自然环境的特色。
地方独特的小吃或者饮料,或许都可找到一些社会的因由背景,值得在未来当作某一节庆的要素。但更重要的,或许是提供了更进一步深化在地食物的论述。
综观之,青蔬水果、柴米油盐不只是生活必需品,现在谈生态环保,恐怕也得从此一小处着手,从生活饮食,从这一庶民风土的悉心了解,才能引发更多人共鸣。我们走进这座森林里观察,不时遇见各种可能。太多食品的出产过程,有待我们更多分析,以及提供一个可能的想像。看到喜欢的蔬果摆在眼前,我常惊喜如见翠玉珠宝,也常保持这种探险的状态。从这一头顺瓜摸藤,回溯源头,看到它最初的环境。
我定调菜市场为地方生活信息中心,但更视其为展现生机和危机的生态环境现场,一处测试你自己生活价值的场域。时而歪头沉思,皱眉蹙头,恐怕是现代人往返菜市场必须拥有的积极质疑,不容打折。
食物和风土如此贴近,走往菜市场的路途,我不仅享受买卖的邂逅,也怀着这样的提示,快乐伴行。
——《男人的菜市场》前言 作者:刘克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