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作品《里台湾》出版上市

    近日,刘克襄作品《里台湾》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刘克襄 1957年生,台湾自然书写领航者。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近三十年,透过摄影、地图、绘画和文字,不仅细腻地编织大自然的故事,更经营深度的人文生态思索,开拓富有创意的漫游路线。已出版诗集、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三十余部,其作品洋溢着博物学家纵观博闻的特质,屡屡带动书写风潮,引起社会对相关题材的关注。

    内容提要

    台湾自然生态写作领航者、“漫游达人”刘克襄,集二十多年走遍台湾大城小镇深山野壑的独特经验,累积出精彩丰厚的《里台湾》。诗意文字,配合手绘地图和古早味明信片,呈现真正地道内行的台湾漫游记忆。足迹深入不为人知的角落,以生态、乐活、社区营造等角度,观其“表”,更知其“里”。“百年地景”为起头,发掘台南府城、淡水、阳明山等经典地标的另一面;接续是“小镇流光”,从垦丁到九份,一路向北,于风情小镇的旧时光中溯游;最后由“采采一方”压轴,走访偏远渔港,车站,离岛……“里”是此次行旅的关键词,近乎“亲密”之意。可以和现今蔚成风潮的轻、慢、小,更进一步对话,激荡更多生活的趣味和巧思。台湾各地的热闹或温暖,经由这场贴近土地的亲密漫游,与读者一同分享。

    章节试读

    前几年台湾艺文界最夯的一个名词,大概是“文学地景”了。有一套以地景为主题的文学选集适时出炉,结果根据编辑作业的统计,作家描写最多的乡镇居然是淡水。次数之多,遥遥领先其他地区。惟多数作家描写的淡水,偏好旅行记述,而非地方作息的感怀。淡水成为半世纪以来,台湾作家最爱描述的小镇,我一点也不意外。其实,流行音乐对淡水恐怕更善于联想无缘的恋情。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都跟它有关,从周添旺作词的《河边春梦》、叶俊麟填词的《淡水暮色》,到陈明章创作的《流浪到淡水》、五月天演唱的《志明与春娇》,几乎每个世代都藉着淡水,传达恋情消逝的悲伤。这个台北盆地出海口的小镇,对很多人而言,向来适合浪漫约会,也是制造流浪、情伤等生命意境的地方。大家对淡水的想象也非晚近才论述成形。一百多年前,当北淡线开通,一位常年住在台湾的美国领事礼密臣,描述台湾晚近历史时早就敏感地预见淡水的未来。他侃侃直言,北淡线铁道的开通,虽帮台北找到一处货物的出海港,但日后北淡线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在观光旅游。以偏远小镇作为寄情环境,这种旅游情愁直到一九八○年代以前,仍浓烈地飘散在许多文艺作家身上,形成一种特定的旅行文艺风格,而淡水正是最好的写照。比如,有人会叙述自己背着书包,来到淡水的一间老庙,黄昏时看着余晖在回廊间,映照着历史的沧桑。彼时,老人在下棋喝茶,自己则倚靠在某一古老的廊柱下,悄悄地取出书本,风檐展读。那书还不是泰戈尔《漂鸟集》之隽永小品,而是深厚如《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等大部头小说。还有一种,从台北第四月台,搭最早的一班火车。打从等车,就开始抽烟。上了车,靠着窗远眺,再度抽烟。半途走到车门透气,仍叼着一根烟。最后到了淡海,散步时,空旷得只好再哈一根。回程时,多半会描述自己搭乘最后一班列车。当然不用说,那时抽烟的画面也继续吞云吐雾地上场。好像侯孝贤早期的电影,抽烟是一种必要,强化了文章里自己内心的忧郁和压抑。此端好景,消失得很快。一九九○年以后,文学创作者的旅行转而充满较多的理性和批判色彩了。比如,每个阶段的小说,几乎都会处理到淡水的朱天心,或者大学时期僦居此地的蔡素芬、钟文音,无疑都是最好的代表。不论座谈或书写,在她们触及淡水的言谈里,大抵透露老街老镇已不复以往。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回,那天正在河口的7—11 晃荡,才想及《舞鹤淡水》一书。说也奇巧,长住淡水的作者乱发依旧,摇摆着暗灰衣着的身影,走到码头来投递邮件。老友乍见,他一时兴起,暂且担纲向导。在他心里,中正路以北地势较高的淡水,或许还保持着原貌,但接近河岸河口的淡水老街早已变形了。

    专业点评

    《里台湾》:漫游达人刘克襄的私房旅行手札,一本可以装进背包的亲密旅伴,32幅手绘地图+古早味明信片+百余帧影像,带你绕开旅游指南。从当地人才知晓的秘密通道,走进真正的“里”台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