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现代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重读《永别了,武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在见多了大师们的集体癫狂之后,在尝过了诸多故事套故事、迷宫连迷宫的实验性写作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海明威,反倒觉得既熨帖又自然,就像路遇“小清新”一样。但海明威真的是“小清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62年的人生里,这位事事敢为天下先的硬汉沉迷于冒险的人生,流连于危险的游戏,笔下从来不缺少暴力的成分。
从表面上看,《永别了,武器》就是个爱情悲剧,仿佛除了海誓山盟、生离死别就没有什么别的。不过,海明威的野心难道只限于炮制一颗哭哭啼啼的催泪瓦斯吗?似乎也不尽然。比起恋人间的甜言蜜语,他显然更乐于向我们展示他的“硬汉”情结。当然,这种展示是婉转的,甚至有些隐晦。在海明威笔下,一个故事通常只用简简单单的几句对白就讲了个遍。诸如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要素还来不及交代清楚,就已经被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扔在巨大的“冰山”之下。只是时不时地,海明威会将人物释放出来,让他们从“冰山”下浮出头来,以连篇累牍的独白吐露来自作者的心声。
在我看来,海明威算不上真正的硬汉。无论是他最初的写作,还是最后的写作,事实上都流露出相同的气质:处于弱势的一方用尽全力与强权世界持续交战,即使输了也要一输到底。《永别了,武器》里的亨利、《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莫不如是。只是在他早年的岁月里,精神的迷惘终究占据了上风。《永别了,武器》讲了一个有关战争的故事,记录了海明威对战争无尽的厌倦与强烈的憎恶。他把自己想对世界说出的话统统化为愤怒倾注在亨利身上。和亨利一样,无数个“人人都喜欢”的“好小伙”为了虚无缥缈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最后却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被骗了。家园、爱情统统被摧毁。幸存者拖着装满“迫击炮弹碎片、旧螺丝钉和床座弹簧”的身体,带着精神上的重伤,既回不到过去,又看不清未来。
后来,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把这一代人的虚无称为“迷惘”,海明威于是顺理成章地高举起“迷惘的一代”的大旗。我们看《永别了,武器》又何尝不是一次“成长”。年轻的海明威和他的人物一道经历着内心的演变。在重压之下,这些“什么都完了”的青年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硬着心肠将自己变为不折不扣的“硬汉”,就像海明威一直做的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