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电影三部曲,改编自英国文学大师托尔金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霍比特人》。第二部《史矛革之战》在情节上承接2013年上映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经过《意外之旅》在故事与气氛上的铺垫与渲染,《霍比特人》第二部的情节让观众更为过瘾。
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和13位矮人同伴,以及“领队”巫师甘道夫遭遇埋伏、“失散”等种种磨难,终于穿过了被半兽人占领的迷雾山脉。等待着他们的还有幽暗密林中的魔法河、毒蜘蛛、精灵王国的囚禁、乘桶出逃、河流狙击战,以及最令人期待的——比尔博在孤山地穴中与恶龙史矛革的相遇。
据说,《霍比特人》的导演、编剧、艺术指导等人都是托尔金的铁杆粉丝,对托尔金的作品十分熟稔并有深入研究。在工作之余还经常进行“托尔金冷知识大赛”,比赛题目十分诡异刁钻,比如“矮人中谁与梭林·橡木盾没有血缘关系?”,又比如“阿刚那斯石像是谁建造的?”而所有的答案,当然只能通过原著而非电影才能找到。
史上最超值的一先令
“这本书只凭地图,不要任何插图,都好看到足以吸引所有5到9岁的小孩。”“这本书”,就是《霍比特人》(The Hobbit)。这段话,是出版商斯坦利·昂温年仅10岁的儿子雷纳·昂温的评价,当时其父正考虑是否要出版托尔金的这部小说。1936年,雷纳在父亲的要求下通读了《霍比特人》的打字稿,随即交出一份热情洋溢的读书报告。他因此得到了一先令的酬劳。
后来,雷纳常说,这是艾伦与昂温出版社史上花得最超值的一先令,由此问世的《霍比特人》是该社最畅销的出版物之一,再后来,又有了它风靡全球的续作——《魔戒》。
手绘插图最珍贵
小说《霍比特人》最初是托尔金写给自己孩子的炉边故事。自1937年首次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64种语言,销售超过1亿册,成为20世纪最受爱戴的文学经典之一。更为难得的是,书内文插画均为托尔金本人绘制。
当年,雷纳之所以提到《霍比特人》应当搭配地图出版,也许是因为看到了托尔金随打字稿寄出的手绘地图;又或者,托尔金和“艾伦与昂温出版社”早已达成共识,《霍比特人》付梓出版时有必要插入地图,以便读者查阅对照。不过,雷纳认为该书无需插图的观点,虽然迎合了出版商对成本控制的追求,却同作者本人的看法大相径庭。尽管最早交给出版社的打字稿只有一幅插图,在家人和亲友之间传阅分享的《霍比特人》却是一本插画丰富的小书。托尔金希望,这本书在面向更广大读者的时候,也能保持其原貌。
事实上,大约从1911年进入牛津大学后,托尔金就开始循着想象作画。他画了一系列充满象征和抽象意义的图画。就在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两年里,托尔金开始创造一部自己的神话、一组传奇,这就是后世为人所知的“精灵宝钻”。
讲出来的神话故事
据托尔金所言,他的神话源头,来源于发明语言的欲望,继而意识到虚构的语言必须有虚构的世界和种族作为其存在的依托。然而,还有一种力量驱使他,是讲故事的激情;这些故事先用诗歌,后来也用散文讲述。贝伦和露西恩的传奇、精灵国度刚多林和纳国斯隆德的陷落、航海家埃雅仁迪尔的冒险、费艾诺和三颗精灵宝钻的历史,以及许多关于精灵、矮人和人类的故事,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发展、丰满起来。
在子女们的启发下,托尔金创作了不少讲给年轻人听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叙述风格通常贴近时代,或者是一副家长讲故事的口吻,遣词造句也非常简明易懂。与此同时,“精灵宝钻”的传奇仍在他的脑海中盘桓不去:这是一部绵延千年的悲怆历史,用史诗的方式撰写,以庄重高雅乃至古老艰涩的语言来叙述。然后,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将两种叙事风格融合一体,再借鉴了某些神话元素,创作出一部作品——《霍比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