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护着文学的尊严 《钱谷融文集》出版座谈

    一场《钱谷融文集》出版座谈会,时而是欢声笑语的回忆,时而是严肃认真的反思。95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钱谷融先生昨天聚精会神聆听同事、朋友、学生讲述他们眼中的自己。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中义记忆里,钱谷融很享受人生乐趣。钱先生外出就餐极少点素菜,吃饭必先点清炒虾仁、接着是清炒鳝丝,一盆大鱼头砂锅压轴。“有次我点了个大砂锅,大到我都不知道怎么下手,钱老的筷子就像手术刀一样敏捷。最近,他的食谱里又加了炭烤猪颈肉,我吃了两块,他问,味道可以吗?我说可以。最后,钱老全部吃完了。”

    钱谷融自嘲是个无能懒惰的人。在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谭帆看来,这正代表了先生的率真、随性,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感叹,《钱谷融文集》是他接触过规模最小的文集,“钱先生一直坚持以少胜多。一辈子不写自己不愿意写的,写一篇就是一篇。”1957年,钱谷融发表论文《论“文学是人学”》引起巨大争议,直到今天,这篇论文仍被反复提及。评论家陈子善认为,“钱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非常真诚地做研究,没有被当时流行的很多理论说服。他反复强调,文学的对象应该是人。”

    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钱谷融有一句名言“高徒出名师”。市作协党组副书记马文运总结钱谷融教学之道:“料要选得好,要充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有了爱好,不管他,也可以自己成长;做研究先求真,再求深:老老实实知道多少,就说多少,绝不故弄玄虚,努力说自己有真切感受的话,不人云亦云。”钱谷融带着三十多个研究生,教学方法从不雷同。即便上选修课,钱谷融依旧较真,赵丽宏记得有次上课,“钱老师讲着讲着突然停下来,喃喃自语,‘这个我讲过,再讲没有意思。’每次讲不一样的,每次都有自己丰富的学术。”

    “越来越多大学老师忙着申请各种各样的课题,然后不断去承包、转包,去做各种各样的课题,把大学变成文化生产机构。钱先生不可替代的意义,就是他对文学尊严的守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这样描述。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