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阿富汗代言人,我也并非阿富汗问题专家,我不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或是人类学家,我的作品不应被视为“阿富汗代表”。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我的使命就是以我最大的能力写故事,真诚的可信赖的故事,以正义和公平的原则负责任地描写阿富汗。
我写作的目的不是要给大家展示一幅阿富汗的画卷,我只是想说个故事,仅此而已。不过,我的小说确实为很多人开启了一扇了解阿富汗的窗户,他们通过感受小说里的人物而与现实世界的阿富汗人民有了某种联系。对我而言,这种效应是积极而有力量的。
——卡勒德·胡赛尼
2013年5月21日,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在纽约联合广场上的巴诺书店举行了首发式。至今《群山回唱》已售出35种语言的版权,2013年内小说将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与读者见面。
2013年8月14日,在上海书展上将举办“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十周年纪念暨 《群山回唱》首发式”。同一天《群山回唱》将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同时上架。
十年时光,胡赛尼给读者奉献了3部长篇:《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从2003年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悄然问世,到现在的最新长篇《群山回唱》赢得了世界的关注,胡赛尼成就了自己的光辉岁月,创造了属于胡赛尼的传奇。十年时光,上海书展也走过了自己的坚实岁月。这真的是一个特别有意味的巧合。
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原稿几乎都被代理商拒绝,30家代理商中仅有一家接受。
当胡赛尼最终接到一则由代理人传来的手机短讯,声明自己很喜欢这本书的时候,胡赛尼非常开心,他将这则短讯保留了长达一年。“并不是那些你默默期许和盼望都会梦想成真。 ”胡赛尼说道,他的眼睛中闪烁着光芒。
《追风筝的人》在英国的最初发行在“仅有十人”出现的书店举行。当时胡赛尼冷静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依然在做自己的医生工作。读者们因为胡赛尼对于9·11之后被关注的阿富汗的洞察力而阅读此书,随后就被书中“爱与救赎”的主题所打动,销量随着口碑逐步升高。
现在他的新作《群山回唱》宣传以美洲41个城市的巡回为开始,书店以竞争的方式邀请他。仅仅3个月之后,就在上海书展上开始了《群山回唱》中文版的首发。
长篇小说《群山回唱》,是由一个名叫阿卜杜拉的悲惨故事开启的。故事开始于1952年的阿富汗乡村,名叫阿卜杜拉的男孩和他的父亲还有妹妹帕丽穿越沙漠。他的妹妹,帕丽被他们的父亲萨布尔卖给了一对在喀布尔没有孩子的夫妇。
故事从那里开始演变成跨越三大洲,绵延六十年的情节,八个互相关联的故事。出场人物包括内心挣扎的阿富汗毒枭的儿子,喀布尔一个年迈的管家,还有一个深受酒精困扰的住在法国的著名阿富汗诗人。小说讲述了这对兄妹在60年内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故事。围绕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为彼此牺牲。小说探索了流亡、自我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
《群山回唱》的写作从2009年11月开始,直到2012年10月才完成初稿,历时近3年。在提笔创作前,胡赛尼并不知道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是一幅画面像霹雳一样击中了他,并在他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那是一个男人拖着老式马车在沙漠中行走,车厢里坐着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后面跟着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许多个小声音出现在胡赛尼的脑海中,以不同的形式向他提供种种线索,最终那些声音合成统一,就像一首完美的合唱曲,而故事也终于呈现出了全貌。原来他们是亲密的兄妹,行走在前往喀布尔的路上,后来发生的事情铸成了他们六十年的悲欢离合。
最早是在2007年,胡赛尼和联合国难民署一起去阿富汗探访回到故土的阿富汗难民的时候,就动过写作的念头。这次探访中最令他震惊的地方,是村里的长者讲述村里的惨状,当地残酷的寒冬席卷了一贫如洗的村庄,一如往常地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不分老弱病残还是年轻力壮。他聆听着这些故事,内心对这些顽强的生存故事带给他忧伤、尊重、怜悯等复杂的体验,村民们做出的抉择,他们在寒冬里为保护自己的家庭而做的努力,都令他感到心灵的震撼。
回美国之后,“我在想如果是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下,我将会怎么做。我设想那种绝望,痛苦地权衡,什么才是对家庭最好的决定,最终做出的令人痛苦的折中选择。慢慢地,一个家族的形象开始在我脑海里形成,它与我曾走访的那些家庭很像,他们生活在一个偏僻的村庄,被迫做出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的痛苦决定。这个家族的核心是一对兄妹,无意中成为了家族衰败的受害者。所以,小说的开篇便是让人心痛的一幕,牺牲的一幕,它撕裂了整个家庭,也成为小说后续故事的发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