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苦难和人性拷问的真心

    这一次人们落泪,不仅是因为它讲述了阿富汗的苦难,更因为它讲出了我们所有人都会碰到的人情困境和生活迷局,让我们不敢再轻易给别人的行为贴上背叛或者卑鄙的标签。


    小说由一个父亲讲给儿子和女儿的睡前故事开篇,它不仅预示了之后的悲伤故事将会多么残忍和沉重,而且只有读到后面才能知道这样的开始在形式上是多么精巧,在内容上又是多么惊心动魄,总之,这是一个举重若轻的开篇。

    魔王夺走了父亲的孩子,父亲和孩子相互忘却后各自按下了生活的重启键,生活仍然向前。睡前故事讲完了,沉痛的小说就在生离死别的相互背叛和怀念中正式开场了:一对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走入了故事,成了故事的主人公,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帕丽被卖掉,从此兄妹二人成了两个世界中的人。只是,并不像睡前故事中的父亲和孩子,阿卜杜拉和帕丽都不能忘却彼此,生命从此被挖出了一个缺口。而帕丽被卖就像打开了残酷的潘多拉盒子,随后一个又一个人物出场,一个又一个被卷入悲剧之中。父母与儿女、丈夫和妻子、主人和仆人、兄弟和姐妹、救援者和受难者,所有人都因为阿富汗数十年的苦难动乱相遇和离散,互相伤害又互相治愈,彼此的生活扭结在一起。

    这就是这部名为《群山回唱》的小说的叙述手段,也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真义,它的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 —— 一方面,小说里所有人物的故事都无法“自圆其说”,只有在其他人物的故事里才能得到填补,一个人物的故事里断了的线索会在其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另一方面,小说想要告诉读者的也是这一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残缺,只有在相互之间的牵绊中才能得到完整,是的,群山回唱,书如其名。

    虽然全书出场人物众多,但每一个都足够丰满,这种丰满不是人物性格的立体多面,而是一种足够深刻的复杂,每个人的遭际和他们对生活的逼问作出的回答都沉重地戳中你。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是超级畅销书,另一部《灿烂千阳》也有众多拥趸者。如果说作者前两部作品和还重点言说阿富汗数十年的动荡时局给普通人打下的烙印,那作者这次揭开了人性的盖子,因而展开了生活和人性的更多可能性,与政治拉开了距离,而获得了更大的普适性。这一次人们落泪,不仅是因为它讲述了阿富汗的苦难,更因为它讲出了我们所有人都会碰到的人情困境和生活迷局,让我们不敢再轻易给别人的行为贴上背叛或者卑鄙的标签。

    作者的笔触自始至终都轻声细语,没有控诉,没有呐喊,生活始终如此,它怎样来,就将怎样去,或者说它一直都在这儿,无所谓开始和结束,也没有正误对错,没有合理偏斜。而出场的人物虽然都背负着良心的拷问,但没人有权责备他们。

    那么,支离破碎的苦痛生活有报偿吗?虽然一个悲剧接着一个悲剧,但作者显然并不是在表达生命的惨烈和虚无。那答案是让人欢欣鼓舞的吗?显然作者也不屑于给出这样肤浅的结论。从读到阿卜杜拉和帕丽被迫离散的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在等待着作者将会给出二人怎样的重逢,直到最后他才给出安排,并不圆满,但已足够,甚至恰到好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得偿所愿,山重水复之后未必一定是明艳的柳暗花明,阿卜杜拉忘掉了妹妹,帕丽忘掉了羽毛。毕竟,生活不是童话,严肃而有野心的作者不会撒谎,更不会写心灵鸡汤。但读者会在眼泪中得到补偿,知道虽然没有得到实时的回应,但故事里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白付出自己的一片真心。

    这样的安慰不仅打动人,还足以说服人,作者给出的感动有着沉重而靠得住的理由,那些千回百转中不仅有时事和命运安排的在劫难逃,也有人性复杂和细致的纹理。人们会丢掉自己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背叛至爱的亲人,这可能是因为客观限制的迫不得已,也可能是因为人性的软弱和为恶的可能性,而人与人之间永不磨灭的爱,终会让他们得到和解,哪怕他们当中已有人失去了记忆,甚至离开了人世。

    所以,不管是不是在苦难的阿富汗,对所有人而言,真心终不会后悔,也不会被辜负。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