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俄罗斯诗坛的巨匠和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抒情大师,诺贝尔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在抒情诗中力图寻求自然与人类的同一性,探索自然意象与人类灵魂的契合,以大自然的意象来表现人类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不仅是一位抒情大师,也成了人类灵魂奥秘的成功的探索者。本文拟从结构艺术、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比喻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对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的自然意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一个侧面对这位具有独特诗学体系的诗人的艺术成就作一探讨。
一、听觉与视觉功能并重的结构艺术
大自然是帕斯捷尔纳克灵感的源泉。他的抒情诗之所以富有自己的特点,这与他的抒情诗的结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帕斯捷尔纳克诗歌的结构特征进一步证实了自然在诗中的位置和意义,因为帕斯捷尔纳克诗歌的结构因素是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况且在现代诗学中,由词语所载负的意义无论如何也是离不开诗的词语结构本身的。在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中,无论是音响结构、词语结构或意象体系,或是如比喻体系,都是从大自然中汲取成分,吮吸大自然的营养,创作出充满灵性的艺术作品。 构成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的因素在结构艺术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帕斯捷尔纳克具有独特的音乐天赋和语感能力,善于把握结构艺术。 首先,他善于使用音响结构(Sound Texture),突出自然意象的听觉效果,把诗歌的音响作为重要的结构因素。在许多诗作中,他听任自己被音响的相似性所驱引,构成奇特的并置,让一首诗的创作成为一次语言的探险。而各种自然意象既是进行这种探险的对象,又是构成他探险的内容和工具。他大量捕捉大自然的声响,并在诗中模仿这些声响,运用声音类比(Sound Analogy),使得他的自然风景诗充满自然的活力:“云遮雾障。木船噼啪直响。/码头不停地拍打冰凉的手掌。/马匹当当地敲过石子路面,/便悄没声地走上潮湿的沙滩。” 他对大自然中的声响极为熟悉,对树枝的摇曳,叶儿的颤动,雨丝的飘拂,雪花的飞舞,鸟雀的鸣啭,雷雨的轰响等等都异常敏感,灵活地运用这些声响来塑造富于音乐感的诗的形象。如在《又是春光明媚》一诗中,诗人在描述溪流那断断续续的絮语时,写道:“这是悬崖边上的雪姑娘。/这是半疯的饶舌的妇女/从峡谷的深处溢出/喋喋不休的急促的呓语。//这是在她面前,湍流/淹没一切障碍,沉入狂欢,/吊灯般悬垂的瀑布/钉于峭壁。咝咝发响。/这是一道冰冷的细流,/牙齿打着寒颤,淌进池塘……” 帕斯捷尔纳克在该诗中通过拟声、重复等语言手段以及元音相谐等修辞方法描绘了复苏的、充满活力的、钻出林地的小溪,使得这首诗本身就像春天的溪水一般发出了丁冬的颤音。 其次,帕斯捷尔纳克语感能力独特,善于通过诗歌的词语结构来展现他对大自然的敏锐的感受。具体来说,他善于使用视觉意象,表现触觉感受。 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常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触觉感受,西方学者在形容帕斯捷尔纳克诗歌的这一特色时,动情地说:“帕斯捷尔纳克作品中的视界和可触知性几乎是立体的,如同沾满露珠的湿漉漉的枝叶从书页中伸了出来,轻柔地抚动着读者的睫毛。” 他的诗歌给人的这一触觉感受,与他强调视觉意象的使用密切相关。他在开始走上诗歌创作的青年时代,就表现出了独具的描绘景色的才能。他曾与先锋派画家伦图洛夫等有过广泛的接触,并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对美术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视觉意象恒定不变地为帕斯捷尔纳克的早期诗作提供了起点。”尽管他的头两部诗集《云中的双子星座》(1914)、和《越过壁垒》(1917)显得晦涩难懂,联想古怪奇特,但这是就语言风格而言的。而在自然景色的描写方面,他一开始就注重从哲学的意义上以外部世界的细致描绘来展露人类灵魂的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 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在论及诗集《生活——我的姐妹》时所说:“这部诗集是一块立体的炽热的冒着火焰的心灵。”可见他是有意识地以风景抒情来作为展现人的心灵的手段。而且,“他在这方面的探索,和20世纪俄罗斯写生画艺术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写生画中,风景画的‘人学’的作用急剧增长了,而这种作用正是现代人崇高精神境界的反映,正是现代人像星球、像宇宙一样辽阔无边的内心世界的指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