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译后记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序文中要向读者介绍的是一个和我们在一起、和我们心心相通的艾米莉·勃朗特。希望读者会喜爱她和她的作品。译者立志要提供一个新译本、又为它写了长序,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和读者一起分享从原作中得到的喜悦啊。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偏僻地区度过了孤独、短暂的一生。1818年7月30日,她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三岁丧母,六岁那年随三个姐姐上慈善学校读书,这寄宿学校教规严厉,生活条件恶劣,大姐二姐因此得了肺病,第二年相继死去,夏洛蒂和她停学回家。
    在寂寞的童年她就开始把兴趣寄托在用诗或散文编写富于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又喜爱在附近的荒原上独自徘徊。十七岁时,曾在姐姐充当青年教师的学校就读四个月,因苦思家乡,随即离校。十八岁时(?)曾担任教师半年。二十四岁时,随姐姐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德语,只读了九个月即回家乡。
    大约在二十七岁时,开始写作《呼啸山庄》。1846年,她,夏洛蒂,安,姐妹三人化名自费出版了一本薄薄的诗歌合集,未受注意。
    1847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莱》(安·勃朗特著)先后出版。她的杰作受到浅见的攻击。
    1848年,她亲爱的哥哥自甘堕落,悲惨地了结一生,这对她是个刺激;不久,她也于同年12月19日郁郁以终,年仅三十。
    为纪念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成就,1893年英国成立“勃朗特学会”。1928年,哈渥斯(Haworth)牧师区(她们的老家)成立勃朗特纪念馆。在1968年,将近十万人从世界各地前来纪念馆瞻仰。目前,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简·爱》和《呼啸山庄》可说受到读者最大的欢迎,不下于狄更斯的那些名著。
    这个译本附木刻插图14幅,艾辛贝(Fritz Eichenberg)作,采自兰登书店版本(1943)。
    “一张年表——小说情节纪要”系参照桑格:《〈呼啸山庄〉的结构》(C.P.Sanger.“The Structure of Wuthering Heighs”,1926)一文所附年表编写。

                                                           方平

    这个译本,因多次重印,纸型损坏;这次利用重排的机会,通读全书,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订。

                                                           方平
                                                        1991.10.9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