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和勤奋是他们的两大法宝,写完一段之后,马上征求读者的意见:这样写你是愿意看呢?还是愿意看?
依托草根作者的600万部原创内容,盛大文学垄断了当下中国的在线付费阅读市场,据说已经IPO了,正在计划上市。
以量取胜还体现在总有人被雷劈死,之前从盛大出手的《失恋三十三天》、《步步惊心》、《甄環传》等已经成就票房传奇,2012年盛大再接再历,全年估计能卖出100部书稿的影视改编权,按每部30万元计,单项营收可达3000万元。
30万元已经是影视改编权的白菜价,这类从万军中杀出来的网络文学精品,拥有超强人气,很受那些会挣钱的导演的青睐。李少红就很喜欢这些带着鼠标气息和方便面味道的草根作品,她认为原著的点击率,可以转化为影视剧的票房。
网络文学的另类兴盛甚至打动了严肃文学的研究者。著名文学评论家张颐武教授说:手机文学的出现,有可能让衰退的中篇小说和诗歌在中国复兴。如果张教授此言不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考,计算一下中国文学的复兴大业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多少?
纸书的前途
纸质书成为彻头彻尾的孙子,虽然电子出版尚未自封为爷。在纸书的领域,已经很少有人好意思再提内容为王了,因为无论出版规模还是市场份额,都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了。反观那些纸书曾经睥睨过的电子出版平台,比如百度文库,在纸书出版商还在手持计算器核算它的侵权行为该付多少版权使用费的时候,它已经宣称自己成了全球最大的中文阅读平台。你再找它理会的时候,发现自己站在山脚,仰面喊话,高高在上的对方已经听不到了。
2012年前三季度的开卷数据显示:纸质书分类别销量同比多为负数,只有少儿、文学等几个类别略有增长。如果剔除物价增长因素,整体纸质书的销量肯定是不如2011年,但估计要比2013年强。联想到全国多个城市地面书店的连绵倒闭,纸质书产业的日薄西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早些年书业人士会惊呼增幅稍有下降,前两年会惊呼增幅大幅放缓,2012年面对增幅成为减幅,书业人士剩下的只有一声叹息了。
已经有技术流的财经人士发布观察报告:在经历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之后,现在进入了以移动互联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集约化、大众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很快将被个性化、私人化的产品生产模式所取代。比如纸质书籍,之前是批量印刷;移动互联时代的书籍,将由自己亲手操作,用办公室桌上的打印机(印刷一体机)制造出来的。这些按需印刷的书籍,会成为制造者的新宠,它们将永远不会被摆到书店的货架。书业对GDP的贡献率将会启用新的计算方式,码洋之类的经济技术指标,将会进入由停产的印刷厂改造的出版博物馆,被珍藏起来。
同时被珍藏的,还有我们现在称为书的纸质书。如果某一天你突发了怀古幽情,想象着摩挲一本纸书的快感,和珠宝玉器店毗邻的书店能满足你的消费欲念。那时候的纸质书首先是满足收藏癖的艺术品或手工制作的纪念品,其次才是便于阅读的文化消费品。
烧书取暖
几年前灾难片《2012》让地球人打了一个冷颤:真的会如此吗?现在再看,里面一个烧书取暖的场景充满了先知意味:2012之后地球或许尚未毁灭,但书的确已经被烧得差不多了。
就在今年10月18日,80岁的美国老牌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假如明年能够来临,他们将不再出版纸质杂志,正式转为全面数字化;不但要转作风,还要改文风,《新闻周刊》这个杂志古老而光辉的名字,将被更新为《合球新闻周刊》(NEWSWEEK GLOBLE)。为了应对看不到尽头的寒冬,他们先把自己点燃,暖和一下身子。
还有易子而烧的。十天之后,2012年10月29日,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与英国培生集团对外宣布,将合并二者旗下的顶尖出版品牌:兰登书屋和企鹅出版社,互相帮扶,分别替对方占领之前曾经久攻不下的市场份额。在强大的苹果们面前,出版业的老贵族也只能放下架子,化敌为友,分别点燃自己这一边最大堆的书,一起感受市场冬天般的残酷无情。两大出版商能否运用自己的出版资源打造一个可以与苹果抗衡的出版平台?答案是让人沮丧的:凭着兰登和企鹅这一点积累,搁在因为足够开放所以资源富集的苹果面前,那就是一杯水和一车柴的关系。
旧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已经到来,没有悬念,亚马逊及早烧书转型,今年可成就600亿美元的全球营收,其中接近60%的收益来自电子书销售。我至今记得亚马逊中国区总经理的一句话:电子书就是书,电子出版就是出版。这句话给中小型出版商的启示就是:想要活下去吗?先从重新定义“书”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