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对柯尔律治比较正式的介绍是:英国诗人、评论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厌恶当时的金钱关系,故寄情山水,被称为“湖畔诗人”。在伯克笔下,柯尔律治就没那么伟大和浪漫了,简直就是个穷书生加小混混。在《圆》中,关于柯尔律治等是这样说的:维奇伍德(英国著名的瓷器生产商,达尔文的外祖父)生产假冒希腊花瓶的灵感来源于汉密尔顿爵士,汉密尔顿爵士的老婆埃玛搭上了大英雄纳尔逊,纳尔逊当时“魅力十足,当他航行到那不勒斯时,那里的女性都为之倾倒”。“他和埃玛在1798年相遇。很快,快得你还来不及说完‘海军元帅’这个词,她就变成了他的情妇,在马耳他岛上搂成一团了”。马耳他岛当时的总督是鲍尔,他的密件都是由新来的修订员柯尔律治日夜修改的。柯尔律治“是一个鸦片鬼和浪漫主义诗歌专家,1804年来到这个岛上,目的是逃避他的妻子和戒掉他的毒瘾”。你瞧,大诗人就是这么出场的。《线》则是这样描述:美国海军准将普雷布尔脾气暴躁,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曾经受命在马耳他岛建立基地。有一次,普雷布尔和几个军官招待一位来访的特别爱打听的英国佬。普雷布尔并不知道访客的底细,那人其实是为马耳他总督鲍尔效力的探子兼文书。鲍尔是个海军军官,指挥战舰、管理几座岛屿那是没说的,但写文章就差点儿。刚才提到的那个探子文书,离开英国跑到马耳他,主要是出于健康考虑。这时的他一边努力戒鸦片(但没戒掉),一边继续写东西,最终成为极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就是柯尔律治。再看看《网》:那年柯尔律治43岁,已是著名诗人,不过,他酗酒,还欠了一屁股债,婚姻生活也不幸,膝下有三个孩子。他要在宾夕法尼亚创建一个乌托邦公社,但最终没成功。另外,他患有忧郁症。1804年,柯尔律治逃到马耳他,一是想戒掉鸦片(他特别喜欢蘸着白兰地吃鸦片),二是想离老婆远点。他回到英国时,朋友威廉·华兹华斯和玛丽·华兹华斯去看他,觉得他的状况还不如以前。这就是浪漫主义大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