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妙

    比尔·盖茨有言:“詹姆斯·伯克是我极喜爱的作者”。《华盛顿邮报》也称伯克为“西方世界最迷人的天才之一”。如今《轮回——历史、科学、技术、文化的50次巡游》中文版面世,简介其作者可谓适逢其时。

    詹姆斯·伯克是英国科学史家、作家兼电视制片人,1936年11月12日生于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就读于牛津大学,在基督学院获硕士学位,后往意大利,在波洛尼亚大学、乌尔比诺大学和那里的一些英语学校执教,并编纂了一部英意词典。1966年,伯克移居伦敦,加盟英国广播公司(BBC)科学部,倾心于制作兼具教育和娱乐功能的电视科技节目,并且大获成功。

    伯克扬名伊始,是长期连播的BBC大众科学系列节目《明天的世界》的一名记者。BBC报道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由伯克任首席记者兼主播。他的文献系列片《联系》(1979年)可谓享誉全球:先由BBC在英国首播,继而进入美国的公共广播公司(PBS),此后又在50多个国家相继播出,并在约350所高校的课程中现身。其同名书《联系》在欧洲和美洲都很畅销。如今,70岁的伯克仍住在伦敦。

    英文版《轮回》初版于2000年,原名Circle,也可译为“循环”。有人觉得“轮回”一译易与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混淆,其实果真如此的话,那也是一种美丽的误解。在本书的语境中,“轮回”或许比“循环”更富于哲理美。

    这“轮回”究竟有何寓意?原来,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描述了50宗迷人的科学文化史之旅,每一旅程各由一系列前后衔接的事件构成,而旅途的终点恰与起点重合。书中的每一条旅游路线各是一篇三四千字的短文,它们全都显示出万物变化中那种浑若天意的联系。例如,“有(一半)风景的房间”说的是——

    我住在伦敦泰晤士河岸,可以看见布鲁内尔建造的维多利亚时代铁路大桥。隔壁房子的一角挡住了大桥的另一半。

    布鲁内尔还设计了巨大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1866年,菲尔德凭借此船完成了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的铺设工程。

    菲尔德为此曾向莫尔斯请教,后者曾用绝缘的铜缆线把信号传送到纽约港的另一边。莫尔斯的邻居科耳特据此引爆一枚置于船底下的水雷,把那艘大船炸上了天。因其左轮手枪走红,科耳特到1855年成了世上最大的私人军货商。

    科耳特的致命竞争对手是美国的雷明顿公司。后膛装填式来复枪以及著名的雷明顿打字机都是该公司的杰作……

    本文笔者提供的这一简短的“故事梗概”,自难再现原著的飘逸文采和精彩细节。然而,在正确地强调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教师,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读点伯克的作品,岂不是一桩很可以获得意外惊喜和启迪的雅事吗?

    在《轮回》之前,伯克还出版了《明天的世界》(两卷)、《联系》、《宇宙改变的那一天》、《机遇》、《弹球效应》和《知识网》等多部作品。2005年,他又推出了与《轮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双轨》。该书由25篇短文构成,每篇各以一历史事件开始,该事件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条不同的路径最后竟出人意料地重新汇聚到了一起。

    “在让知识好奇心自由驰骋时,无人能与伯克比肩。”《轮回》告诉我们:此言看来不虚。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