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一书里,开始便对准了张爱玲的《太太万岁》。在《1947:张爱玲电影缘起》一文里,苏伟贞写道:“电影甫上映,即招来一干人撰文抨击,胡珂率先发表《抒愤》,暗指张爱玲形象与民族抗日步伐不同调,是‘敌伪时期的行尸走肉’,方噔、沙易、莘薤批评相继登场,最后洪深也跳出来说话,发表《恕我不愿领受这番盛情——一个丈夫对于〈太太万岁〉的回答》自我清算,表示之前推崇是受张爱玲所惑而大上其当。”
《太太万岁》被批判之后,张爱玲的编剧史几乎就停下了。即使是1949年上影厂桑弧执导的新片《哀乐中年》,虽然剧本是由张爱玲执笔,但编剧的署名却只是桑弧。
许多年后,张爱玲才收到这笔剧本的稿酬,她马上给苏伟贞去信说:“这张四十年前的影片我记不清楚了,见信以为您手中的剧本封面上标明作者是我。我对它特别印象模糊,就也归之于故事题材来自导演桑弧,而且始终是我的成份最少的一部片子。联副(联合报副刊)刊出后您寄给我看,又值贼忙,搁到今天刚拆阅,看到篇首郑树森教授的评价,这才想起来这片是桑弧编导,我虽然参与写作过和,不过是顾问,拿了些剧本费,不具名。事隔多年完全忘了,以致有这误会。稿费谨辞,如已发下也当璧还,希望这封信能在贵刊发表,好让我向读者道歉。”
胡兰成曾夸过一句张爱玲:世间的事,但凡是沾了张爱玲,皆能成其好。在广大的张迷眼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都希望能多看到一些有关张爱玲的镜头,长镜头,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