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陈伟平认为将来是数字出版为主、纸质出版为辅的时代。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都有电子书包的项目组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未来电子书包可能是教育部门主导,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使用者和埋单者。
针对目前从事电子书包研发的群体有哪些?陈伟平介绍说,大多数电子书包试点,主要是教育部门以课题方式出资研究。也有电子设备行业介入,如清华同方、创而新、明博、天闻数媒等,它们都有产品雏形出来,但真正的试验效果还没有。民营公司特别是新兴的民营公司同样表现热衷,投入很大。就广东省出版集团而言,目前正在做粤教云的项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子书包的试点,也取得了广东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资助。广东省数字出版联合会还成立了电子书包委员会。
比较之下,陈伟平认为,出版业参与的还不够。虽然有的出版单位也授权给一些学习机、电子书包内容使用权,但收效还不是很理想。原因是:电子书包是一个完整的从云到端的应用过程,投资额大,风险高。一般出版单位会找第三方合作来投资,一个出版社的资源是有限的,现在大多以出版集团为单位做电子书包项目。陈伟平认为,2012年是零星试点多,2013年也许会有一些经验总结出来,然后会有比较成规模的应用。
电子书包是又一次教育革命
正在酝酿写一篇《迎接电子书包时代到来的战略思考》文章的张杰夫,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数字教育产业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就记者采访中受访者的一些疑问,张杰夫的观点是人类正加速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社会,电子书包的广泛应用将引发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它将通过对人脑和电脑进行重新分工,构建起新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针对家长、学生担心的视力健康问题,张杰夫告诉记者,事实上现在电子技术可使其分辨率比纸张还高,只不过是这种技术因为价格等因素没有推广而已,将来可以说不是问题。
而对另一个人们关心的书写能力退化问题,张杰夫认为,信息社会一个重大特征是,人类社会将由印刷文化走向视觉文化,这是时代发展大趋势。阿尔文·托夫勒早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视觉文化(素养)正成为与人类读写能力一样重要的素养,读写能力不再可能像原来一样一家独大。此外,书写更多的依靠的是人的左脑,而忽略了右脑的使用。电子书包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人的全脑的发育与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张杰夫还认为,电子书包的价格随着普及范围的加大自然会降下来。“犹如电视机一样,现在的价格和数十年前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同时,张杰夫也向记者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电子书包在教育中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服务现有学校教育,满足现有教育需求,还是服务未来学校教育,创造教育需求?从目前来看,创造教育需求更适合时代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但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教育需求,张杰夫认为这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好好思考和探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