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用iPad上课觉得好玩吗?”
“阿姨,我用iPad上课,做数学作业速度快多了。”“阿姨,我用iPad上课,我画的画很美。”“阿姨,我用iPad上课,我可以像作曲家那样作曲啦。”“阿姨,iPad可以帮我背单词。”这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12月26日中午在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丰师附小)采访时与几个四年级学生的对话。
关注电子书包走进课堂教学是记者此行的目的。此前记者获悉,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北京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实验校之一。该校由于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多线合一”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个性化发展都有了明显提升。
当天,记者走进丰师附小,立刻被每个楼层悬挂的数字屏幕所吸引。一幅幅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课堂图片的不断滚动,似乎在告诉来访者,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情况的确如此。10:25,记者随丰师附小校长田昆升老师走进三年级四班,美术老师王秋阳正在给学生们上《水族馆》课。在法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的背景音乐下,孩子们纷纷打开手中的iPad画了起来,10几分钟后,一幅幅充满个性、想象力的水族馆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电子白板上。
王秋阳老师告诉记者,以前老师在讲台上画,学生在座位上画。结果是全班40几位同学画的内容几乎都一样。现在不同了,40几位同学画的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样,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现。有的同学和她说:“终于又上美术课了,好开心。”
这种开心教学在音乐课堂上也有体现。11:05,记者又随田昆升校长走进四年级六班温建芳老师的音乐课堂。这节课,温老师的授课内容是教学生们在iPad上作曲。先听一遍《牧童》曲后,温老师让同学反馈听到的感受,随后温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在iPad上作《牧童》曲,她启发学生音乐是有色彩的。交作业时,王悦鑫同学第一个交作业。让温老师没想到的是,平时很文静的王悦鑫,作的《牧童》曲被同学们评价为“热辣”。听此,温老师笑了。
让数字化走进课堂,打造以数字课堂为中心的数字校园,是丰师附小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初衷。田昆升告诉记者,2009年,学校把互动反馈教学系统(Ezclick)引入课堂,所有班级、所有学科都使用新的教学实验终端。每位学生人手一板(iPad),所有的学习内容与教学内容都被这个学习终端所承载,一个iPad将教师和学生紧紧地捏合在一起。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案会以一种电子书的形式输入到学习终端中,在一对一的交互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电子书授课,学生用电子书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预习轨迹、赏析轨迹、作业轨迹、评价轨迹,承载着这些内容的小小iPad,发挥着过去老师们想实现又不能实现的拓补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还看到,多学科交插于数字化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十分有益。在美术课中穿插音乐知识,在音乐课上穿插美术知识,学生们在两个不同的学科中最大限度地吸收着知识的正能量,这从学生们创作的图画,和所作的曲子中可以看出。
田昆升表示,教材的整体化设计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启发创造,让每位学生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学会思维,展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是丰师附小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