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子化书籍逐渐蚕食传统书业,将书往内容高端、精美的方向制作,让书籍具有阅读、鉴赏甚至收藏的功能。这,或许是创造传统书业局部繁荣的一种方式
“越是内容丰富的书籍,形式也越要精美。”这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在“两海文库”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随即,他为自己的话添上这样的注解:“同样是董桥的书,我会选择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哪怕价格贵,但书真的很美。”
纸质书籍面临的危机是近年来学者、出版人与作家聚在一起时最常谈论的话题之一。8月20日的“两海文库”出版座谈会上,巢锋、沈昌文、傅月庵、李长声等人又将话题延伸至此。
确实,书的形式之美会勾起爱书人的亲近欲望。而贺圣遂的这番话亦有其对当下社会文化气氛与阅读习惯变迁的观察:当人们越来越少在书斋阅读,文艺类书籍便相应变小,能让人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当电子化书籍逐渐蚕食传统书业时,将书往内容丰厚、装帧精美的方向制作,赋予书籍阅读、鉴赏甚至收藏的功能。这种将书制作得小而精美的方式,或许为传统书业的繁荣创造另一种可能性。
至今年书展开幕为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海上文库”系列与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海豚书馆”丛书至今共计出版了118册,几乎每年增添新作。先撇开内容不论,这批书在形式上有着开本小、装帧精良、设计独到、质量轻薄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这批书籍篇幅绝大部分在10万以内,短小精悍,以适应人们对于文艺书籍的阅读需要。
其中,“海上文库”67本,均为32开轻巧簿册,有精装与简装两种。其邀请的作者均为文史元老或知名作家如葛兆光、沈昌文、黄裳、王安忆、李长声、扬之水、孙甘露、陈子善等。邀请名家执笔之外,丛书的装帧设计也是颇具匠心,版式洁净而疏朗,封面更是别具一格,或色泽鲜艳,或着色凝重。将共计67本的整套丛书摆放在一起,形成雅致而统一的风貌。
而在“海豚书馆”丛书中则分为海外文学、文艺拾遗等6个系列,汇集董桥、叶兆言、林白、余英时、沈昌文、莫言等文史耄宿与文艺名家的手笔。同样为32开轻巧簿册,其设计相比于“海上文库”更为突出的特点则是简洁素淡、古风盎然。
据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介绍,“海上文库”系列一般先出精装本,试探市场反应,之后再根据各册销量选择性地出版简装本。出版社这样的出版策略出于他们对精美书籍市场前景的乐观估计。“一开始我们的设想就是倡导一种精致、轻松的阅读,因而只出了精装本。”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杨英姿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