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传承与守望”

  8月20日下午,上海书店出版社与海豚出版社在福州路上海书城十三楼会议室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出版的传承与守望”的第二届“两海文库”研讨会,围绕两社“海上文库”、“海豚书馆”的出版情况,著名出版人巢峰沈昌文先生,王为松、俞晓群社长,和与会的众多嘉宾相聚一堂,共同恳谈由“两海文库”引发的关于“出版传承”的思考。

  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分别介绍了两套文库的出版情况。第一本精装“海上文库”为2006年6月出版的黄裳先生《插图的故事》,至今年5月新推出平装本九种,8月最新出版精装本三种,上海书店出版社已合计出版“海上文库”精装本六十七种,平装本二十二种。此套丛书始终保持内容和装帧上一贯的鲜明风格:注重趣味性、知识性相融合,通俗易懂,有趣有益。“海上文库”引领了“小开本”风潮,开启了当代“大家小书”的出版模式,而视角之全、观照之远又使之不致沦为浅薄的“轻阅读”。

  “海豚书馆”则承续曾在文化界引发相当大影响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主要策划者也是当年的主事者沈昌文、俞晓群、陆灏。“海豚文库”共设海外文学、文艺拾遗、文学原创、学术原创、学术钩沉、翻译小品等六个系列,内容涉及小说、散文、诗歌、随笔等。现已出版五十一种。

  座谈氛围亲切而热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先生说,“两海文库”告诉我们轻松的阅读应该读什么。应坚持做有益于读者的阅读,反对浅阅读,反对碎片阅读,因其不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沈昌文先生依旧老顽童本色,“胡说八道”一通之后,总结了做出版就两类人:一种是赚钱的,一种是花钱的。出版人要兼顾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上海辞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巢峰先生在看过“两海文库”样书后,感觉出版未来的光明面大于阴暗面。“这两套书,如果没有出版家的雄才大略,做不出来。”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先生认为阅读要讲传统,要讲继承。这两套书启发我们去思考:当代我们应怎样做代表出版人理想、满足深层阅读需要的书。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认为精装书市场是纸书存在价值的体现,做出优质的内容,突出纸书精致的优点,最优秀的读物永远会有市场。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先生指出这两套书的形式类于西方的“企鹅丛书”,方便携带,又经得起反复重读。阅读本身不仅是心理需要,还带给读者审美愉悦。好的图书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审美情趣,有助于社会整体品位的提升。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专家李长声先生认为“两海文库”与日本文库本相似,而实已超越之。文库贵在坚持,比如日本的岩波文库,影响了几代人。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叶扬先生总结了丛书的成功经验:一、面广,五湖四海,兼收并蓄,杜绝“一言堂”;二、识货,文章要好看。

  作为“海豚书馆”的策划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先生说,“两海文库”有一个基本思路:文章好看。文库做大选题易杂,出版方要严格把关,保持丛书的整体水准和风格。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先生认为,凡办丛书,办报纸,主事者最好是爱书的人。爱书的人气味相投,自能吸引读者。作家孙甘露先生一如既往地谦虚,在策划了多本小说名家中篇作品后,他坚称自己是来学习的。“两海文库”主要策划人陆灏先生说,大家都在赶“热书”,但上海书店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却能甘愿做“冷书”,难能可贵。“海豚书馆”有些书是大家、名家的唯一结集作品,有些书在大陆是唯一的版本。这样的“冷书”不一定合大众口味,但却是有心人的唯一选择。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自“两海文库”问世后,出版界兴起了一股小开本风潮,包括中华书局在内的许多出版社都出版了类似图书。“两海文库”实开风气之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