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书记失——一百四十三个是与非》序(节选)

    巢峰同志这本书,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辞书评论著作。评论的对象是一批辞书中的各种失误。对一个失误,写一篇文章。条分缕析,议论风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内容扎实,文字精炼。涉及的辞书,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出版的,也包括少量苏联辞书的中译本;大多数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科词典,而对他长期参与或具体主持编纂工作的《辞海》也多有评论,体现出光明磊落不护短的精神。评论的内容,主要是释文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问题,涉及不少辞书编纂的理论性问题,例如关于选词立目、撰写定性语(定义)、简明扼要的文风,也包括少量具有思辨性的问题。

  研究前人的失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很高评价的狄慈根说:“前人的错误给我们的教益不亚于他们的积极的成就给我们的教益。”(《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版)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当然,前人的失误不会自然而然地给我们教益,这里的关键是要对前人的失误分析研究,从中吸取教训。对此,我以为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重视,二是准确,三是深入。重视,就是要充分认识研究前人失误的意义,采取认真的、严肃的态度,花大功夫去对待。准确,就是分析研究要有确实可靠的根据,摆事实、讲实话、不能想当然,不能自以为是。深入,就是要找准失误所在,而且要弄清楚为什么是错的,失误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吸取教训,不能只用三言两语就以“无疑”、“显然”来下结论。

  这三点也正是我拜读全书后获得的印象。所以我相信,通过这本书中的一百四十三篇文章,读者将从前人所编辞书的那些失误中获得许多教益。

  一段时间以来,辞书的编纂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可以预期,这本书的出版,将对保持辞书质量、开展辞书研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不仅对辞书编纂者、研究者有益,而且对一般读者使用辞书、鉴别辞书也有益。从1958年开始,我就在巢峰同志领导下工作。五十五年来,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他已不仅是我的上级,而且成了我的知己。他的正气、义气、勇气、锐气、才气,都使我钦佩,给我启发。

  在出版界、辞书界,巢峰同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已有三部文集问世……当他嘱我为本书作序时,我虽惶恐,觉得难以胜任,仍勉力应命,想用这个粗浅的介绍让读者对书中的精华有多一点了解。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