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文库”和“海豚书馆”兼以小32开精装本问世,每本书的篇幅六七万字不等,其中收录的作品有的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名家的短篇小说或随笔,有的是被世人所遗忘的优秀文艺人的著作。昨日下午,“两海文库”座谈会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举行,巢峰、沈昌文、陆灏、王为松、俞小群、贺圣遂、陈子善、傅月庵等出版界、文化界的名人参加了会议,而且他们几乎都是“两海文库”的作者。
据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和海豚出版社社长俞小群介绍,“海上文库”书系中已经出版图书67本,这些著作不仅来自于像沈昌文这样的出版界元老,也有陆灏、扬之水等编辑出身的出版界名人,更有陈子善、李长声等文化研究者和作家,作者的面非常广泛,陈子善非常简短将“上海文库”的图书概括为“作者面宽、文章好看有吸引力”。而后起之秀“海豚书馆”文化丛书则是由曾经在文化界引起过相当大的影响的“新世纪万有文库”的主要策划者沈昌文、俞晓群等再次联手合作策划,从类别上精心设计出海外文学、文艺拾遗、文学原创、学术原创、学术钩沉、翻译小品6个系列,现已经收纳著作51本,其中有董桥、王安忆、莫言等人的短片小说和散文随笔集,也有对国外优秀随笔、诗集、小故事的翻译。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认为“作者优秀、文字优美、装订精美”是未来纸质出版物的发展方向。
两个丛书系列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其出版的图书并不是时下最热门与流行的读物,也不附和当下的读书潮流,担任两个丛书策划人的陆灏将这些图书称为“冷书”,“很多作家有一些零散的文章都未经出版,过去还有一些非常出色的文化人却连一本书都没有出版过”,陆灏非常看重这些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到场嘉宾们也都认同,做这些“冷书”的出版人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眼光,曾经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的沈昌文认为,出版家需要相当的经济头脑和文化经验,要懂得如何“沙里淘书”。而84岁高龄的巢峰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他一直觉得近些年来出版物多、精品少,“这些天我特意去书展看了一下,还出席了种种会议座谈会,觉得情况可能还没有那么糟”,这是出版前辈对后生晚辈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