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动物世界感受人类生活 沈石溪:一抹血色中也散发温情美

  “对于我来说,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沈石溪曾和朋友在云南哀牢山建立过一个动物救助站,每年他都要去那里做一两个月的义工。“在大城市,动物和人的关系更疏远了。人必须要自我救赎。在救助那些可怜的野生动物的同时,我们也在实践着自我救赎。”

  著名文学评论家樊发稼评价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虽是动物世界里的事,但折射出来的实际上是我们的人类社会。动物独特的生存习性和方式,很值得我们人类思考和借鉴,因为在各种动物身上,完全可以观照到我们人类的一些本性。”或许正是由于此,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试图通过沈石溪去接近并探究动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成了一种非常自然的事情。

  “8月份,我将有《野马归野》、《金蟒蛇》两本新书出版”沈石溪说,这两本书的内容也都是取材于真实生活,反映人类世界的矛盾与纠结。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指日可待。

  今年4月,《狼王梦》被英国、德国、俄国等8个国家的出版社购买了版权翻译出版。谈及中国儿童文学教育作品何时能够被世界上更多国家的小朋友所接受,沈石溪自信地说,这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的概念,只有一些少儿读物,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这是少儿的启蒙读物。真正的文学,我们说的话本、诗歌、童谣,虽然有些零星的文学作品,没有成为一种体裁。直到‘五四’后,我们才引进了儿童文学的概念。那时有一批作家写作儿童文学,也有一批翻译作品传到中国,但并没有形成规模。”

  沈石溪认为,目前我们国家对儿童阅读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如郑渊洁、杨红樱、曹文轩等,现在在国外也都很有影响,“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讲,未来的几年,将有大量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走出去,只引进不输出的时代已经过去。”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