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与守望:斯人远去,遗风犹存

  罗锦鳞:把父亲的形象变成文字

  翻译家罗念生的长子罗锦鳞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并任教,至今已经50余年。学者罗念生在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中,有杰出的贡献。他从1933年开始翻译古希腊文学,罗锦鳞则将父亲翻译的古希腊戏剧搬上舞台。1986年,罗锦鳞在父亲指导下,将自己导演的话剧《俄狄浦斯王》搬上舞台,首开中国演出古希腊戏剧的先河。

  罗锦鳞回忆说,1990年代初的时候,准备整理父亲的著作,当时也得到一些出版社的支持,但是都要求自费出版,当时的价格是60万元12卷。说起父亲罗念生,罗锦鳞说,父亲长期默默无闻,因为大家不大了解古希腊,“1986年我们第一次排了他所译的《俄狄浦斯王》,当时希腊驻中国大使馆开了一个座谈会,请了我父亲去参加,我父亲拿了一摞书去,大使先生非常振奋,他说完全没有想到在中国会有这样一位学者。由此我父亲一生的劳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他老人家非常振奋。”“他后来严肃地跟我说,‘我翻的东西中国没有多少人能翻。’一直到他生病,到最后的时候,他心里想的还是《伊利亚特》,这个东西按说早应该翻,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没有到这个资格(水平),因此他等了几十年,晚年才开始,很遗憾的是命运不给他时间了,在医院里他曾经跟医生讲,‘能不能让我再活一年,我别的要求没有,只要把这个书翻译完就可以了。’可惜上天最后没有给他这个时间数量完成最后的定稿。”

  罗锦鳞说小时候替父亲抄稿子,“抄得我烦透了,希腊英雄的名字那么长,我也记不住,但是不抄又不行,我父亲说你抄吧,抄了给你买根冰棍吃,我就抄。”直到“文革”以后,“我才觉得我后悔极了,当时怎么没有更多地向老爷子请教。很晚我才认识我的父亲的价值。我幼年时候他就是教书匠,老教授,也不爱玩,一天到晚趴桌子上,我说我长大了可不能这样。现在,我可以把他的文字变成形象,我自己排每一部戏的时候都找到新的认识,能够结合我们当前很多现实。”

    (梁培宽,梁漱溟长子,1925年生,1946年进入金陵大学园艺系,之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等专业。1986年退休后,一直做整理父亲文字的工作,编辑出版了8卷本的《梁漱溟全集》和几十种单行本。
    梁培恕,梁漱溟次子,1927年生,195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1964年进入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1976年入社科院苏联研究所,1984年调到美国研究所。1991年开始动笔撰写父亲梁漱溟的传记,2001年基本成稿。
    罗锦鳞,罗念生长子,1937年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并任教,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等职。1986年,将自导话剧《俄狄浦斯王》搬上舞台,并与诸多学者合作编纂《罗念生全集》。)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