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小熊维尼

    1921年,英国诗人A.A.米尔恩的妻子从伦敦一家儿童玩具店里买回一只绒毛小熊,作为送给儿子小罗宾一岁生日的礼物。米尔恩为这只绒毛小熊取名为“Edward Bear”。
  四年后,米尔恩开始为儿子罗宾写作以小熊为主角的童话故事。他为童话里的小熊取了个新名字:Winnie the Pooh(一般中文译名:维尼·菩。著名翻译家任溶溶先生译为“维尼·阿噗”,翌平先生译为“维尼·阿波”)。其中的“Winnie”,来自伦敦动物园中的一只小黑熊,“Pooh”来自小罗宾最喜爱的一只天鹅。
  如今,小熊维尼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小熊维尼已经成为世界童话舞台上的大明星。没有谁不喜欢这个憨态可掬的,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身边所有伙伴都愿意送去自己的爱心的小熊的形象。维尼和他的小伙伴伊忧、袋鼠妈妈、小豆、猫头鹰、小猪和跳跳虎等,是全世界不同肤色的孩子们都耳熟能详的童话角色。
  小熊维尼的故事十分单纯和好玩。生活在百亩森林里的维尼,像所有的小熊一样,最喜欢吃蜂蜜。为了寻找蜂蜜,他会想方设法钻进蜂窝里。维尼最好的伙伴是克里斯托弗·罗宾,当然还有那只小猪。
  所有生活在百亩森林里的朋友也都喜欢维尼。因为他心地单纯可爱,虽然有点儿笨拙,却非常非常善良。他和小伙伴们过着简单和快乐的生活。这是童话家想象中的孩子们应该拥有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不过,维尼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他也有自己的主意和独特的洞察力。因此,只要有维尼在,世界就充满了笑声,就洋溢着欢乐。维尼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想去百亩森林里寻找新鲜有趣的事情。这和我们平常见到的那些天真、好奇的孩子是一样的。维尼一点也不自私,十分关心周围的小伙伴,也非常乐于帮助他人。例如他就为孤僻忧伤的伊忧寻找回了丢失的尾巴。维尼也很聪明,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智慧,例如他懂得只要跟着蜜蜂走,就可以找到他最喜欢吃的蜂蜜。“百亩林”是一个快乐祥和的童话天地。米尔恩用他高超的想象力和智慧的故事讲述,为全世界的小孩子创造了一个充满笑声的世界。
  “百亩林”的原型叫“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1925年,他们一家从伦敦迁往这片森林附近居住,这片美丽的森林就成了小熊维尼故事的背景。
  到了今天,这片森林已经成了一处“观光胜地”,全世界许多小熊维尼的“粉丝”远道而来,只为追寻和亲眼见识一番小熊维尼从前的足迹和生活的场景。
  米尔恩大学时读的是数学,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过英国老牌的幽默杂志《笨拙》的副主编。在为孩子们写作之前,他就是一位大作家了,发表过许多小说、剧本和诗歌。
  但是他最有名的作品还是儿童文学作品。小熊维尼这个童话形象,使他进入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童话家行列。米尔恩的儿童文学作品从数量上看并不是很多,最著名的大约只有四本书:两本是童话,主角都是小熊维尼,一本叫《小熊维尼·阿波》,一本叫《阿波的小屋》;另外两本是儿童诗,一本叫《当我们很小的时候》,一本叫《现在我六岁了》。这一点他就像一生只写过《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三本童话的作者E.B.怀特一样,他们都凭借少数的几本童话作品,而成为了世界级的儿童文学大师。
  我们在前面说过,米尔恩的童话和儿童诗歌,大都是为自己的独生儿子小罗宾写的,或者说,都是这个小男孩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写前面说到的那四本书的年份,也贯穿了他的儿子整个童年时代。当然,米尔恩也会把自己的灵感归功于他的妻子,因为妻子经常和罗宾一起摆弄各种各样的绒毛玩具。他的妻子和儿子玩这些动物玩具的时候,会给它们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作者在《阿波的小屋》的扉页上有写给妻子的献辞,赞美她把新的生命注入到了维尼身上。
  1925年12月24日,小熊维尼的故事第一次登上报纸《伦敦晚报》,第二天是圣诞节,英国广播公司(BBC)向全世界播出了这个故事,结果大受小朋友的欢迎。
  1926年10月14日,小熊维尼的故事第一次以童书的形式出版,第一版的销量就超过百万。在以后的日子里,小熊维尼的故事被翻译成了几十种不同的语言。全世界的孩子都爱上了小熊维尼
  1961年,美国著名的华特·迪士尼公司买下了小熊维尼的版权,开始制作电影动画片、图画书和其他衍生产品。1966年,迪士尼出品的第一部小熊维尼的动画品《小熊维尼和蜂蜜树》诞生。从此,小熊维尼的故事更是不胫而走,成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最深入人心和最具经典意义的童话形象之一。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