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里再看见王良时,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一个白面书生了。他住在一家客店里,都有一个多月了,每天只是出去游山玩水,回来后吃饭睡觉。但他除了随身的衣服和几部旧书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不久连几部旧书也卖掉了。 在付不出房钱和饭钱之后,他竟想出用仙笔画一狮虎相斗的画,以此引人前来观看,收取钱财。最后去相府,上朝廷,利用那皇帝老儿的权力,拐了宰相小姐飘然而去,活活是一个卑劣的江湖骗子! 而洪汛涛,确确实实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艺术创造。他笔下的马良,善良、纯正、勤奋、智慧;在刻画马良没有笔却勤学苦练时,他的描绘十分动人: 他到山上扒柴时,就用一杆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指头蘸着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他回到家里,就在窑洞的四壁上学着描家具,画得窑洞的四壁都是麻麻花花的。 随后,他用民间故事中时有的夸张手法,描述马良学画的进步:“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写到这里,他特别又加了一句:“但是马良还没有一枝笔啊!他想自己能有一枝笔就好了。”这一句写得深情,在行文上又起了提挈作用。对此,儿童文学评论家金燕玉女士作过精湛的分析: 这些描写为马良得神笔作了成功的铺垫,神笔就成为对马良勤奋精神和精湛画艺的奖励,也就是这种勤奋精神和精湛画艺的神化、物质化,它虽然是马良在梦中从白胡子老人那里得到的,但丝毫也没有意外得宝型故事中常有的侥幸性。在马良这一人物的创造上,洪汛涛特别注意赋以鲜明的人民性。当马良得到神笔之后,他首先为穷人作画,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在财主与皇帝的淫威面前,他不低头、不折腰,一切哄骗与利诱,在他面前全告失败。他的身上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优秀品格。在与权贵们的斗争中,财主被他的弓箭射死,皇帝被大海淹死,这都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最后,马良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洪汛涛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 有的说: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种地的伙伴们在一起了。有的说:他到处流浪,专门给穷人们作画去了。 比之那种带了父母,拐了小姐飘然而去的故事结尾,他们的品格与趣味,何啻天壤之别,不也正表现出两个不同作者的思想与追求的差异么? 其次,他创造了“神笔”这个宝物。如前所述,马良的得到神笔,实乃对他勤奋精神和精湛画艺的奖励;从故事第一节开始,洪汛涛就在叙述情节的同时,紧紧扣住了一个“笔”字在做文章:马良想笔而买不起笔,去学馆向教师借笔,没有笔就用树枝、指头代笔,正是在这许多铺垫后,才在梦中出现了白胡子老人赠笔的景象,四个层次的进展清晰而明了。 对于“神笔”,金燕玉的分析是:宝物神笔的艺术设计也极为成功。它那神奇功能的设计来源于巧匠造宝型的故事。在我国古代童话和民间童话的这类故事中,都有技艺高超的画师匠人的作品变为真实存在的情节,表现了劳动可以创造奇迹的理想。马良手中的神笔能使笔下的东西活起来,就体现了这种理想…… 洪汛涛的创造还表现在:这枝神笔的奇妙功能,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发挥其变化作用;在别人手里,譬如到了皇帝手中,那就失灵,以至向相反方面变化。皇帝抢得神笔,画一座座金山,却变成了一堆堆大石头;皇帝画长长的一大条金砖,却变成一条条长长的大蟒蛇。洪汛涛昔日在民间搜集传说故事时,有关“神笔”、“仙笔”的传说多矣,此中有各种各样的“神笔”与“仙笔”,他说:有专门恶作剧戏弄穷苦人的,有供小姐、太太取乐的,有给达官贵人帮闲的……而《神笔马良》的成功,就在于创造了“马良”,创造了“神笔”,创造了“马良”和“神笔”的结合,马良就是神笔,神笔就是马良,宝物成了马良意愿的化身。他没有脱离主题去炫示神笔的奇异,而是紧紧突出马良的性格,来表现他为人民摆脱苦难、谋求幸福的崇高理想。这正是民间传说的一个传统,这篇童话也就格外体现出民间故事的风格。 正因为作品具有这些特色,它也遭到一些误解:有的认为这只是简单的民间作品的改写,有的认为它就是一篇民间故事。对于这些看法,洪汛涛作过如下辩述: 《神笔马良》中,某些情节取自民间传说,但是民间故事中,并没有《神笔马良》这样一个故事。因此,不能说《神笔马良》就是民间故事……《神笔马良》可算是一种民间传说型的童话,是众多的童话类型中的一种。 《神笔马良》在《新观察》发表时,编辑部对这篇作品至为看重,特地邀请绘画大师张光宇先生为之插图。张光宇,江苏无锡人,他的画作,融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和西洋现代技法于一体,形成了“张光宇风格”,也即“装饰风格”。张先生读了作品,十分喜欢这篇童话,精心绘制了十二幅插图,后因篇幅所限,只选刊了六幅。虽然如此,他所绘制的马良形象,却成为为中国和世界载誉的艺术名作。 《神笔马良》发表后,曾被译成英、日、意、法、俄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在国内则多次被作为教材选人课本,在第二次(1954—1979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